[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成型模具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8862.1 | 申请日: | 200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05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庆辉;徐启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成型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光照明单元当中的成型模具结构,旨在提供一种可成型两种以上不同成型原料一体的结构,不需其它组装零件或组装结构的成型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液晶显示器的发展,随着与电子组件的结合,变得应用更加的广泛,且功能也更加地齐全,但是,相对的液晶显示器的制作也越来越复杂。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可分为反射式液晶显示器、穿透式液晶显示器或是半反射半穿透式液晶显示器等三种。而通常在穿透式液晶显示器以及半反射半穿透式液晶显示器中,都会在液晶显示器的背面装设背光模块,以提供液晶显示器面板所需的面光源而达到显示的目的。
而一般背光模块的组装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有一导光板11、框架12以及光源13。其中导光板11以及框架12分别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制成,特别是在导光板11的两侧面会分别设计有突出部111,而在框架12的两侧面对应突出部111之处会设置有扣合部121,其后续是用来将导光板11以及框架12两者相互组装定位之用。
然而,上述为了将导光板与框架组装定位而于导光板侧面所设计的突出部,会容易使光线聚集在此处,而产生亮线、暗角等光学问题;且为了因应轻量化、薄型化的趋势,背光模块中导光板与框架也必需越来越薄,然而,导光板与框架的薄型化会使得两者之间的组装强度大为降低,会影响产品的结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成型两种以上不同成型原料一体的结构,不需其它组装零件或组装结构的成型模具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背光模块的成型模具结构,其包括:成型模具,分成动模侧与静模侧,于动模侧设两个以上模穴,并于各模穴连通设有独立的进浇道结构,各浇道结构连通至静模侧并形成有浇口;动模侧,设有两个以上可形成移动的模穴;两个以上的模穴,各模穴设于动模侧,模穴中设有两个以上成形模穴。
利用动模侧的移动使各模穴依序分别与浇道结构相对应,并由浇口注入不同的成型原料,例如导光板成型原料以及框架成型原料,使各成型原料得以注入同一模穴中,可成型导光板与框架一体的结构,以增加导光板与框架的组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得到一种可成型两种以上不同成型原料一体的结构,不需其它组装零件或组装结构的成型模具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导光板与框架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成型模具中第一浇口浇注原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成型模具动模侧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本成型模具中第一浇口浇注原料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成型模具动模侧移动后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1 导光板 111 突出部
12 框架 121 扣合部
13 光源 21 成型模具
22 动模侧 221 顶出结构
23 静模侧 24 第一模穴
241 导光板成型模穴 242 框架成型模穴
25 第二模 26 第一进浇道结构
27 第二进浇道结构 28 第一浇口
29 第二浇口 31 导光板成型原料
32 框架成型原料 41 第一射出管
42 第二射出管 51 导光板
52 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导光板与框架的成型模具结构,其成型模具结构可分成动模侧与静模侧,其动模侧设有两个以上模穴,并可形成移动,并于各模穴分别连通设有独立的进浇道结构,各浇道结构连通至静模侧并形成有浇口,各模穴中设有两个以上的成型模穴,利用动模侧的移动使各模穴依序分别与浇道结构相对应,并由浇口注入不同的成型原料,使各成型原料得以注入同一模穴中而形成一体的结构。
具体实施时,如图2的第一实施例所示,其成型模具结构2包括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88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