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支付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64562.3 | 申请日: | 200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1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邓斌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斌涛 |
主分类号: | G06Q20/00 | 分类号: | G06Q20/00;H04Q7/22;H04M3/42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少君 |
地址: | 510288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支付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支付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电子支付系统。
背景技术
电子支付一直是金融电子化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发展,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出现了一些与之配套能够适合更安全更快捷更便利的电子付款方式。例如,中国专利局于2003年9月24日公开的第02158750.7号专利,其名称为“不使用银行卡或存折完成银行交易的系统和方法”,该发明揭示了,建立一个银行授权系统,通过该系统接收客户请求银行交易的命令,给合法指令分配授权号并反馈到该客户终端上;再由客户在银行终端上输入包括授权号在内的交易信息,在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接收到上述交易信息后,完成交易;整个过程涉及四个环节,一是客户,二是银行授权系统、三是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四是银行终端,其中,除了客户终端外,其余三个环节均属于银行系统或与银行系统直接连接,这会带来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问题,其虽然利用手机号码代替了传统的信用卡和借记卡,但仍然是面向个人的交易:与磁卡类似,如果收集和保存对方的个人资料,并破译了相关的个人密码,则交易可能被重演或被伪造。而在中国专利局于2003年12月31日公开的第02123059号专利中,其名称为“一种移动智能网中通过SIM卡实现付费的方法和系统”,其揭示了一种通过移动用户手SIM卡为标识进行付费的方法和系统。但是该发明亦存在如下不足,其面向小额交易,环节多,受限于短信技术手段和电信增值服务,可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电子支付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安全性更好、使用更便利有效的电子支付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支付系统,包括有付款方的第一装置、收款方的第三装置,可与第一装置、第三装置通信的支付平台的第二装置,以及可与第二装置通信的至少一个结算方第四装置。
第二装置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单元、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单元以及可与第四装置进行交互的交互单元;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分别采用不用的通信方式与第一装置及第三装置进行通信,所述的通信方式可以是语音拨号请求、电话语音应答、短消息、USSD、WAP、网络通信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交互单元可以用专线通信或VPN通信或Internet等网络通信方式与第四装置进行交互。
第二装置可以利用短信通信协议或USSD通信协议或WAP协议与电信网络的短消息服务中心(SMSC)或交互短信网关(SMG)、USSD中心或USSD业务网关、WAP网关进行通信,接受第一装置和第三装置发出的短信或USSD请求或WAP请求,可将处理的结果用短信或USSD方式返回给第一装置或第三装置;第二装置也可以利用专线通信或VPN通信或Internet等网络通信方式,与第一装置或第三装置进行数据交互;第二装置也可以与程控交换机进行交互,接受第一装置或第三装置发出的语音呼叫拨号请求,从信令信号中获得主叫号码和被叫号码,进行数据处理,必要时根据业务逻辑的定义和数据处理结果,启动语音交互流程,与第一装置或第三装置进行数据交互。
其中,第一装置和第三装置可以分别是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个人电脑、WAP手机或PDA;第二装置是包括可接收移动通信终端信号的通信终端或基于网络的服务器或智能平台;第三装置包括有物理信号输出装置;
第二装置或第四装置至少设置有一个客户数据库,该客户数据库又分为付款方数据库及收款方数据库,分别用于存储付款方和收款方的客户信息;所述的客户信息包括有诸如客户的通信终端号码、一个或多个关联的银行帐户或预付费帐户或开户银行、客户名称、电话、身份证号码、一个或多个特征值等;每一客户对应于唯一的通信终端号;所述的特征值可为指纹、密码、电子标签号码、条形码值、手机机身码、通信终端机身号,还可以是以图形或文字短信形式发行的交易密码,或者是其他的人体生物特征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斌涛,未经邓斌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45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指示装置的静电接收机构
- 下一篇:新型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