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插拔结构的线缆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63479.4 | 申请日: | 2006-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04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哲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33 | 分类号: | H01R13/633;H01R13/4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永忠 |
地址: | 523084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线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特别是一种具有插拔结构的具有插拔结构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资讯流通发达的现代,对于电脑及携带式通讯设备的使用已然不可缺少,尤其在强调自行组装DIY(Do it yourself)概念的趋势下,透过简单的组装方式,即可更换电脑主机里头的部分或全部元件。然而,一般制造厂商为了防止电脑的插拔连接器,因震动或尺寸不合的情况下自行脱落,一般会在公母连接器接头设计紧密的配接结构,如此一来会相对造成使用者在更换插拔时施力的阻碍。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之问题,即有人于连接器接头的相反方向设计一辅助插拔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093208430号揭露一种具凹陷粗糙面或圆柱状的握把,惟该凹陷面或圆柱球面的宽弧面皆会造成施力点难以掌握之窘境,造成使用上仍有相当之不便,特别是在进行频繁插拔力检测的程序时机。
是故,如何解决上述之技术之弊端,而提供一种更具竞争效益之电连接器,即为本案发明人之研发动机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让使用者于插拔施力上更为便利的具有插拔结构的线缆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创作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复数个传输端子、一线缆及一插拔部,其中该绝缘本体之第一对接口及第二对接口分别朝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该插拔部则延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一对接口反向平行延伸,且该插拔部的终端沿第一方向轴心水平两侧延伸有对称之肋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系包括彼此相分离之绝缘本体及插拔部,其中该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对接口、一第二对接口及一第三对接口,该第一对接口朝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对接口朝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三对接口沿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一对接口反向平行延伸,且该第三对接口具有一第一凸出部;该插拔部一端具有一第二突出部与第一凸出部配接,其相对该第二凸出部之另端沿第一方向轴心水平两侧延伸有对称之肋部。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用户在更换、插拔线缆连接器时施力不受阻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外观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为本创作试举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该具有插拔结构的线缆连接器系为一种Serial ATA连接器,其重要包括一绝缘本体10及一线缆20所组成,该绝缘本体10分别具有一第一对接口11及一第二对接口12,其中该第一对接口11朝向第一方向d1延伸,该第二对接口12朝第二方向d2延伸,该等朝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延伸之第一对接口与第二对接口理想系互呈垂直,但理论上并不限于任何可以相互交错的角度朝向,且于该第一对接口11与第二对接口12之间的绝缘本体10内,设有复数个传输端子(图未示),该等传输端子一端位于第一对接口11与一对接连接器之对接端子(图未示)配接,另端位于第二对接口12与该线缆20电性连接。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之该绝缘本体10沿第一方向D1相对于第一对接口11一体成形地反向平行延伸有一插拔部30,该插拔部30的终端31沿第一方向D1轴心水平两侧延伸有对称之肋部32,该肋部32与绝缘本体10间形成凹陷面33,如此,使用者仅借由二根指头即可透过该肋部32和持该插拔30,以利使用者顺畅地将绝缘本体10朝第一方向d1进行直线插入或拔出的动作,切该肋部32与凹陷面33间理想上系相互形成阶角34,藉以形成有效之扣持施力点,以利进行拔出动作,另于该插拔部30相异于凹陷面33对称形成复数个阶部35,藉此提供使用者另一方位之插入拔出选择。
参阅图4、5所示,系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10、一线缆20及一插拔部40所组成,该绝缘本体10分别具有一第一对接口11、一第二对接口12及一第三对接口13,其中该第一对接口11朝第一方向d1延伸,该第二对接口12朝第二方向d2延伸,该第三对接口13沿第一方向d1相对于第一对接口11反向平行延伸,且该第三对接口13具有一第一凸出部1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34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