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油管防盗油探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1442.7 | 申请日: | 200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17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伟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20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油管 防盗 探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测装置,具体是输油管防盗油用的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我国的输油、输气管线已相当普遍,但是输油、输气管线因被盗钻而引起油、气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每年因输油、输气管线被盗钻而引起油、气被盗造成的损失,及由此而产生的维修费用过亿元。目前采取的防盗措施是人工巡视。但由于输油、输气管线较长,且埋在地下,而盗窃分子往往采用挖地道的办法在输油、输气管线上钻孔盗油、气。所以仅凭人工从空中和地面巡视,有时难以发现,有的破案时盗窃分子已作案好几年。最近虽有人发明利用输油、输气管线外敷电线进行防盗。但该系统容易被盗窃分子跨线短路而破解,另外,该系统的探测精度为500米,难以确定盗窃分子作案的精确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光导纤维的通断来探测和确定输油管是否被盗钻的输油管防盗油探测装置,它探测灵敏度高,定位准确,且盗窃分子很难实施破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输油管防盗油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基站上的光收发信机,光收发信机的发光模块与另一基站的光收发信机的收光模块之间通过光缆连接,光缆紧密无缝隙的覆在输油管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两相邻基站的光收发信机之间的光缆上连接有光信号放大装置。
所述的光缆为光缆带。
其工作原理是:设在基站的光收发信机发光模块发出光信号,该光信号进入缠绕在输油管线外的光缆带内的光纤中并传输到另一个基站的光收发信机的收光模块。若盗窃分子在输油管上打孔盗油,就会弄断光纤使信号中断,收光模块发生无光告警,从而引起光纤中断报警。即使盗窃分子打孔盗油时恰巧没有弄断光纤,也会引起光信号的传输质量下降,使光信号中的误码增多,收光模块发生误码过载告警,同样会引起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探测装置探测灵敏度高,定位准确,盗窃分子很难实施破解,可以有效的监测输油管线的完好情况,避免国家财产的损失;若不法分子采用打孔盗油,造成光缆中断,它能在1-2秒内报警,即使不法分子采用的打孔手段没有正好把光缆弄断,也会影响光缆的传输质量,当传输误码增多收光模块同样告警;工作人员接警后,使用OTDR机可迅速、方便的测出断纤的位置,其精度可达5米以内,及时确定盗油者的位置,甚至在盗窃分子未打穿输油管时就可将其抓获,有效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也可应用于输气管道的监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光缆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光缆带在输油管线上缠绕方法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光缆带在输油管上平铺方法示意图;
图中:1光收发信机,2光缆带,3光信号放大装置,4光纤,5输油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输油管防盗油探测装置,由设在基站的光收发信机1的发光模块发出光信号,该光信号进入敷在输油管线5上的光缆带2内的光纤4中,然后传输到设置在光信号放大装置3中进行中继放大,放大后的光信号又进入敷在输油管线5外的光缆带2内的光纤4中并最终传输到另一个基站的光收发信机1的收光模块。
若盗窃分子在输油管5上打孔盗油,就会弄断光纤4使信号中断,从而引起报警。即使盗窃分子打孔盗油时恰巧没有弄断光纤,也会引起光信号的传输质量下降,使光信号中的误码增多,同样会引起报警。工作人员接警后,使用OTDR机可迅速、方便的测出光纤4断头的位置,确定盗油的位置。
其中,光收发信机1和光信号放大装置3均采用华为公司生产的MATER1000型光收发信机。
光缆带2由400毫米宽的、刻有10条纵向槽的橡胶带和嵌在槽中的10条光纤4组成,见图2。
将光缆带2覆在输油管线5上时,先将输油管线5上涂上粘合剂,再将光缆带2带有光纤4的一面朝内即朝向输油管线外表面,均匀无缝的缠绕到输油管线5上,如图3所示,光缆接头用熔接机接好,放入接续盒内埋好,即完成。
如图4所示,光缆带覆在输油管线上的方式还可以是无缝隙的平铺在输油管上。同样能实现防盗油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伟,未经于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14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