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长距离单芯测井总线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5205.0 | 申请日: | 200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1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朱世和;田宝岩;汤剑敏;金为武;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9/00;G05B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琦 |
地址: | 1007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距离 测井 总线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石油测井高、低压直流设备组合的供电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测井大多采用组合测井方式,对于单芯直流供电测井系统,多仪器组合测井一般采取同时给所有仪器供电的工作方式。此种供电方式对于各仪器工作电压相近时非常适用,但当在水平井测井所采用各仪器工作电压相差较大时,则无法实现多种工作电压不同的测井仪器组合。无法实现多仪器组合时,通常采取部分仪器供电工作、另一部分仪器主电路供电断开休眠的轮流工作方式。目前,由于用于此种轮流工作方式的控制电路已经老化、落后,因而其集中度不高,故障率较高,影响测井作业的正常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先进电路、电路控制模式简单、可以实现高电压直流设备与低电压直流设备组合使用并能通过供电选择目标设备工作而其他设备主电路与总线断开休眠的长距离单芯测井总线控制系统。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此种测井总线控制系统由地面部分、单芯电缆和井下部分组成,其中,地面部分包括计算机和地面控制箱,井下部分由模式开关、继电器、低压电源、通讯单元、继电器控制单元、CPU单元和总线控制单元构成,地面部分与井下部分之间由单芯电缆相连接。地面部分计算机通过导线与地面控制箱相连接;井下部分通讯单元、CPU单元、总线控制单元、低压控制电源通过导线相串联,并与继电器控制单元相并联,并联两部分分别与两继电器相连接,两继电器分别与模式开关K1、K2相连接;地面控制箱通过单芯电缆与开关K1相连接,开关K2通过导线与测井仪器相连接为各仪器供电。该系统控制电路包括模式控制模块、标准模式供电控制模块、继电器模式继电器控制模块和继电器模式唤醒电压范围控制部分。该系统可采用继电器模式和标准模式两种模式工作,仪器下井工作前先设定好工作模式,如工作于继电器模式还需设定唤醒供电电压范围和供电保持时间。现将两种工作模式、工作过程分述如下:
继电器模式:
将模式开关K1、K2置于REL位,则电路工作于继电器模式。供电开始,RL1断开,本设备主电路不供电,故不工作,低压电源也不工作。调整地面控制箱通过单芯电缆向井下部分继电器控制电路供电。供电电压若在电路设定的电压范围内保持一定的时间(大于设定时间),则继电器控制电路将RL1吸合,主电路开始供电,低压电源也就开始工作,本设备实现唤醒,低压电源使RL2断开,地面电源无法向下一设备供电;供电电压若快速高过电路设定的电压范围,即在此范围保持的时间小于设定时间,则继电器控制电路不能将RL1吸合,主电路无供电,故本设备处于修眠状态。低压电源也不工作,RL2常闭,地面电源向下一设备供电。
标准模式:
将模式开关K1、K2置于STD位,则电路工作于标准模式,此模式下本设备所有电路始终处于供电工作状态下。供电开始时,设备开始工作,总线控制单元将往下供电的总线电子开关断开,不断接收地面计算机指令。若没收到向下一设备供电的指令,则本设备处于唤醒状态,正常工作;若收到向下一设备供电的指令则将总线电子开关打开,向下一设备供电,同时本设备将通讯单元禁止,不再接收任何指令,处于休眠状态,直到重新供电才能唤醒。
本发明采用单芯电缆实现测井设备远距离供电和通讯,通过地面供电电压范围、时间控制和井下模式控制电路的配合对单芯并接的多设备中的某一指定设备实现供电唤醒,从而实现高、低压直流电设备的同时组合分时使用,可以满足水平井等工作电压相差较大情况下多仪器组合测井的实际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结构框图。图2为用于水平井套管井牵引器的该系统供电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由以下实施例给出,下面结合附图予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5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