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维预应力张紧装置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53598.3 | 申请日: | 2006-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8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徐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林波 |
主分类号: | B28B23/04 | 分类号: | B28B2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004河北省秦皇岛市海***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维 预应力 装置 及其 应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预应力张紧装置及用此装置所制造的各类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混凝土制品领域的预应力张紧装置,均是一维张紧装置,而且用后张法永久张紧的装置很少。大多是联合使用夹具、锚具、张紧设备来制造混凝土制品,工艺繁琐,给成批大量成产带来了障碍。
预应力技术在其它材料及制品领域鲜为使用。我们用原料制造具有要求面积和体积的材料、或用部件组装成制品时,仅着眼于原料或部件结合部位的连接,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粘接、铆接、焊接、卯榫连接、螺纹连接、自身化学结合等。用这些方法制造的材料或制品,有时难以满足强度、重量、使用寿命及个性化的要求。
发明内容
这里所设计的一种多维预应力张紧装置及用此装置所制造的各类产品,能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其设计方案是:用一种带有圆孔的连接支撑块,,和两端可在圆孔中转动的杆件组成平面或立体框架;将抗拉强度较高的线性或面状材料(如钢丝、钢带、钢丝绳、钢丝网、薄板、纤维绳、纤维带、纤维布、等)的两端或各边固定或缠绕于杆件上,转动杆件便可张紧其上的线性或面状材料;在连接支撑块上设有锁止孔,在达到所需张力后用螺钉、螺栓或止动销块将杆件锁住;根据所需张力的大小和操作的方便性,可在杆件的杆身或端部设置其转动机构或构造,用工具或设备将其转动。
连接支撑块上的圆孔和杆件两端可带有配合螺纹;杆件两端的螺纹旋向可设为反向,旋转杆件便可使框架伸缩变化。
连接支撑块设有两个以上的圆孔,它们的轴线在二维或三维方向上相交并可呈多种角度。圆孔的数目和角度决定预应力张紧装置的形状和预应力张紧装置继续连接的方向和数目,可形成具有更多单元的连体预应力张紧装置。
二维的预应力张紧装置,可制造出多种平面多边形状的板状材料或制品;三维预应力张紧装置,可制造出具有多种平面多边形状的空腔立体制品。
在多维预应力张紧装置中,被挤压在各平面框架内的受压物体不仅可以是混凝土,也可以是其它耐压材料或制品部件,它们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一组,可以是一种材质也可以是不同材质,可以是实芯体也可以是具有耐压形状的空心体,如弧形体、空心管、空心球、空心环等,还可以是装在高强耐拉材料中的流体。
附图说明
图1描述的是一种二维的预应力张紧装置。图中1是具有双向圆孔的连接支撑块,圆孔轴线交角为直角,它构成平面矩形预应力张紧装置。改变角度便可改变平面形状。
如果在连接支撑块上增加圆孔数量,便可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连接,形成更多单元、更大面积的连体二维预应力张紧装置;2是锁止孔;3是杆件;4是套环;5是线性张紧材料,它也可以是网状或面状张紧材料,它可以是单层或双层。当其为双层时,可在双层之间用密封的保温隔音气体设置隔音保温层;还可以用面状闭气材料将整个二维预应力张紧装置包覆其中后抽真空,形成真空保温隔音材料;6是杆件操作孔。
图2描述的是一种三维的预应力张紧装置。图中1是具有立体三向圆孔的连接支撑块,圆孔轴线交角为直角,它构成立方或长方形预应力张紧装置。改变角度便可改变立体形状。
如果在连接支撑块上增加圆孔数量,便可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连接,形成更多单元、更大面积的连体三维预应力张紧装置,可制造出更多单元、更多层数、更大体积的空腔立体制品;2是竖直杆件。与二维预应力张紧装置相似,当其张紧材料为双层时,可在双层之间用密封的保温隔音气体设置隔音保温层;还可以用面状闭气材料将整个三维预应力张紧装置从内外两侧包覆其中后抽真空,形成真空保温隔音的空腔立体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用这种多维预应力张紧装置和各种被挤压在各平面框架内的受压物体,可以制造出种类繁多的平面或立体制品。
平面制品如:门窗、板式家具、工艺拼图、隔墙隔板、墙体楼板等。
立体制品如:整体家具、用于人类生活居住及活动的各种建筑、运输工具的壳体、各种活动房屋、周转集装箱等。
这种多维预应力张紧装置自身便可作为某些平面或立体制品使用。
平面制品如:隔断、屏风、顶棚等。
立体制品如:简易活动家具、活动帐篷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林波,未经徐林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35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