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22512.0 | 申请日: | 200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3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合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合献 |
主分类号: | F22G1/00 | 分类号: | F22G1/00;F22G7/00;F22B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400广东省东莞市寮***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两用 节能 蒸汽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锅炉,特别是指一种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蒸汽锅炉有燃油或电蒸汽锅炉,燃油蒸汽锅炉存在效率低,蒸汽带水严重,且蒸汽品质差之缺陷,而电蒸汽锅炉由电热管与水是直接进行换热的,由于水是导电介质,当电热管与水进行热交换时,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隐患,故给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带来困扰;而当今为实现节能效果,有人设想利用高碳分子发热油作为热交换介质制成蒸汽设备,其虽利用高碳分子发热油之特性可实现一定节能效果,但还是不能有效解决蒸汽质量问题,如所得汽温偏低等现象,相关资料可参阅中国专利03255051.0所公开一种高碳分子发热油快速节能电锅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其藉由电、燃油(气)两用结合一起可提升蒸汽品质,还具有更佳的节能之功效。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因高碳分子发热油的不导电特性,故电热管与高碳分子发热油进行热交换时,具有安全可靠之功效。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藉由一泄压装置达到保护高碳分子发热油在低压下工作之效果。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包括可装水的壳体,该壳体一侧设置有一进水管道,且壳体内设有一用以对壳体内水媒加热的燃烧加热装置,该燃烧加热装置上方设置有复数个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与设置于燃烧加热装置上方的集烟室下端连通,在该集烟室上方突伸出一烟囱,该烟囱穿设于集烟室上方设置的高碳分子发热油热交换装置,该装置包括一外箱,在外箱内装有高碳分子发热油,于该高碳分子发热油中浸设有热交换盘管,该热交换盘管进口端与壳体上方连通用以接收壳体内所产生的蒸汽,而出口端与蒸汽出口管道连通供应给用户;沿所述外箱上端向高碳分子发热油中插装有用于激活高碳分子发热油并加热至适当温度的激活电极和电热管。
位于高碳分子发热油交换装置一侧设置有一用以保护高碳分子发热油在低压下工作的泄压装置,该泄压装置包括一泄压箱,其与外箱贯通,在泄压箱内装有与高碳分子发热油不相溶且比重大的冷却介质,且位于泄压箱的上部设置有压力开关,下部设置有由电磁阀控制的排污管,侧部则设置有一由止回阀和电磁阀控制的排气管,于上盖板与泄压箱之间设置一超压排气管,该超压排气管伸入泄压箱内的冷却介质中。
沿高碳分子发热油交换装置向外箱内插装一侦测高碳分子发热油温度的探头,以便直接反映出内部高碳分子发热油的工作状况。
在蒸汽出口管道上安装有温度调节装置,该温度调节装置包括与蒸汽出口管道连接的本体,该本体上设置有水温计,且位于本体下部装设一调温水进口。
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一排污管,起到清理、净化壳体内部之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如下:
1、藉由电、燃油两用结合一起可提升蒸汽品质,还具有更佳的节能之功效。
2、因高碳分子发热油的不导电特性,故电热管与高碳分子发热油进行热交换时,具有安全可靠之功效。
3、由一泄压装置达到保护高碳分子发热油在低压下工作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燃油(气)两用节能蒸汽锅炉外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壳体11、进水管道12、排污管13、连接管20、燃烧加热装置21、排烟管道30、集烟室31、烟囱40、高碳分子发热油热交换装置41、外箱42、高碳分子发热油43、热交换盘管44、蒸汽出口管道45、激活电极46、电热管47、探头50、泄压装置51、泄压箱52、冷却介质53、压力开关54、排污管55、止回阀56、电磁阀57、排气管58、超压排气管60、温度调节装置61、本体62、汽温计63、调温水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合献,未经李合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225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动换档装置
- 下一篇:油田钻井液用加重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