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通量连续化均匀乳滴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81451.8 | 申请日: | 2006-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3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马光辉;宋薇;苏志国;卫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F5/00 | 分类号: | B01F5/00;B01F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量 连续 均匀 制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生物化工、食品等领域中乳液的制备装置,特别涉及一种 高通量连续化均匀乳滴制备装置。
技术背景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乳液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例如:在食 品工业中采用乳液,可以在保证口感的同时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在化妆品工业中, 人们通过利用乳液,尽可能地减少香料中易挥发、易氧化物质在储存过程中的损 失。但是传统乳液制备方法(机械搅拌法、均质乳化法等)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 题——局部剪切力过大导致制备出的乳液粒径不均一,因此乳液稳定性差,重复 性不好。尤其当需要制备粒径较大的乳液时,这种弊端显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 由于生物体系对酸碱、有机溶剂和机械剪切力等都很敏感,因此局部过大的剪切 力很容易引起蛋白等生物物质的失活和分解。
Nakashima等(Nakashima T.,Shimizu M.,Kukizaki M..Membrane emulsification by microporous glass.Key Engineering Matrials,1991,61/62:513~516) 于1988年在日本化学工程年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膜乳化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 地解决粒径不均一问题。但是,由于需要严格控制分散相通量,从而保证膜孔表 面生成的乳滴粒径均一,所以往往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分散相通量较小。而且 该方法所采用的膜孔径通常为0.2-20μm,因此一般用来制备较小粒径的乳液。
本申请人与2006年4月21日申请了一种“均匀低剪切自吸式乳滴制备装置” (申请号为200610011769.9),该申请揭示了一种自吸式均匀乳滴制备装置,其 结构是:与马达相连的转轴底部接圆柱体,液相分散器可由一敞开朝上或朝下且 侧壁上设有出料口的转筒和连接于转筒底部的圆柱体组合而成。该装置由于依靠 自吸才能将一相带入通道并分散于另一相中,所以需要相对较大的动力,而且实 现连续化生产较困难。同时,已经生成的乳滴可能会被再次吸入通道,最终对粒 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高通量连续化均匀乳滴制备装置,采用该装置可 以在高通量连续化操作的同时,保证很小的外力作用即制备出粒径均一的乳液。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高通量连续化均匀乳滴制备装置,包括:空心圆筒(1)底部 连接密闭空心圆筒(2),两者固定不动;与转轮(3)相连的套筒(4)位于空心 圆筒(1)之外,两者之间由密封圈(13)密闭;在密闭空心圆筒(2)外侧并连 接于套筒(4)底部的转筒(5)和套筒一起在转轮的带动下旋转,转筒(5)侧 壁上设有甩出成形孔(8);圆筒(2)底部中心的凹槽与转筒(5)底部的圆锥体 共同组成转动定位器(7);通过泵(14)将贮液罐(15)中的液体在密闭条件下 由空心圆筒(1)顶部分散相进料口(9)进料,并通过其侧壁上的分散相出料口 (10)将液体打入转筒(5)与圆筒(2)之间的通道(6);将装置置于容器中, 容器侧壁下部设有连续相进料口(11),侧壁上部设有乳液出料口(12)。
其中,所述通道(6)的宽度为5mm,所述圆筒(2)的直径为2cm-50cm, 所述成形孔(8)的直径为40μm-2mm。由泵(14)进料时,装置所能承受的压 力为1.0-1.5bar。
本发明提供的高通量连续化均匀乳滴制备装置具有下述优点:
分散相进料口(9)可以在密闭条件下高压连续打入分散相,连续相进料口 (11)连续打入连续相,通过甩出成形孔(8)制成乳液,并通过乳液出料口(12) 将乳液不断输出。整个流程可以保证连续化操作,处理量大。
通过设置固定圆筒(2),可获得粒径均一的乳液;反之,若套筒(4)中装 满了液体,将需要较大的转速才能带动其旋转,而且装置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 生晃动造成粒径不均一。所以通过设置固定圆筒以及转动定位器,能保证液体通 过甩出成形孔(8)被甩出时所受到的力近似为定值,稳定性好。这样就可以通 过转速和出料口的孔径很好地控制乳滴的粒径,将粒径分布控制在一个较窄的范 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14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