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物“零变形”智能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26394.3 | 申请日: | 2006-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1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薛伟辰;罗子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3/00 | 分类号: | G05B13/00;G05B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宁芝华 |
地址: | 20009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变形 智能 控制系统 | ||
1.建筑物“零变形”智能控制系统,包括主体结构(1),其特征在于:在主体结构(1)上连接有驱动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
A)驱动系统包括驱动力源(4)、驱动装置(5)、热电阻片(2)、温度测量仪(6)、智能锚固装置(7),其特征在于:驱动力源(4)布置在主体结构(1)的体外,两端由智能锚固装置(7)与主体结构(1)锚固,驱动装置(5)通过导线与驱动力源(4)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用于实现对驱动力源的驱动,热电阻片(2)固定在驱动力源(4)上,与温度测量仪(6)连接;
B)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受力状态监测仪(8)、计算机控制系统(9),其特征在于:受力状态监测仪(8)安装在主体结构(1)的控制截面处,经计算机控制系统(9)与驱动系统连接,形成闭合的控制环,计算机通过对受力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传递,指挥驱动系统动与非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零变形”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结构(1)是预应力结构或非预应力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物“零变形”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驱动力源采用合金记忆金属,其形状是直线、折线或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639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