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14145.2 | 申请日: | 2006-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6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黄盛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00 | 分类号: | F24F11/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立增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在至少使用一个压缩机而且供冷及供暖的载荷上升时,变更电子膨胀阀的设定开度值,并且调节供给到至少一个压缩机上的流量,从而可以稳定的驱动停止使用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Air conditioner and thecontrolling method}。
背景技术
图1是显示已有技术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以供冷运转为基准,已有技术的空调器是由如下部分构成: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的压缩机2;将通过压缩机2的冷媒冷凝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的室外热交换器4;将通过室外热交换器4的冷媒膨胀成低温低压冷媒的电子膨胀阀6;将通过电子膨胀阀6的冷媒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的室内热交换器8;设置在压缩机2的前端,并且收集液态冷媒的储液器10;设置在压缩机2的后端,并且在供冷及供暖的时候,调节冷媒流动的换向阀22。
上述空调器中,冷媒在压缩机2、室外热交换器4、电子膨胀阀6、室内热交换器8中进行循环。供冷的时候,室外热交换器4和室内热交换器8分别起到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作用。相反,供暖的时候,室外热交换器4和室内热交换器8分别起到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作用。
另外,电子膨胀阀6通过步进电机调节其开度值,从而可以根据供冷及供暖载荷调节冷媒的流量。通常,当压缩机2开始驱动的时候,电子膨胀阀6调节成关闭状态的开度值。
但是,在已有技术的空调器中,在压缩机再次驱动之前,为了减少压缩机的压力平衡时间,电子膨胀阀被调节成完全打开时的开度值。然后,压缩机再次驱动以后,重新调节成关闭状态的开度值。因此,存在着电子膨胀阀的辅助运作时间变长、重新驱动压缩机所需的时间变长或者重新启动失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目的在于,所提供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中,其空调器具备第一压缩机及第二压缩机,在第一压缩机驱动中,供冷及供暖载荷上升时候,在第二压缩机驱动之前既定时间段内,停止电子膨胀阀的运转,同时变更电子膨胀阀的设定开度值,从而减少驱动第二压缩机所需的时间,并且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的驱动失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是由如下阶段所构成:电子膨胀阀被调节成设定开度值,并且将冷媒供给到第一压缩机的阶段;在第一压缩机驱动中,为了驱动第二压缩机,在既定时间T内停止电子膨胀阀的运转的阶段;在既定时间T内,变更电子膨胀阀的设定开度值的阶段;第二压缩机驱动以后,电子膨胀阀根据所变更的开度值,调节冷媒的流量,并且将冷媒供给到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阶段。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效果:在第一压缩机及第二压缩机中的任意一个正在驱动的时候,根据供冷及供暖载荷的上升与否驱动停止运转中的第一压缩机及第二压缩机中的任意一个的时候,通过控制变更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使停止中的压缩机在控制指令下可以准确无误的驱动。因此,本发明具有降低由第二压缩机的驱动失败引起的电消耗的效果,还可以提高使用者使用产品时的方便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已有技术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图3是显示供给到本发明空调器部分构件的脉冲信号波形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显示本发明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主要部分标记说明:
10:第一压缩机 12:第二压缩机
14:室外热交换器 16:电子膨胀阀
18:室内热交换器 20:储液器
22:换向阀 40:测量部
50:压缩机驱动部 60:电子膨胀阀驱动部
70:室外风扇驱动部 8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图2是显示本发明空调器的一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41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