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龄球瓶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48000.8 | 申请日: | 2005-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9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伸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浜松研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3D9/00 | 分类号: | A63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龄球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龄球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保龄球不仅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轻松休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竞技项目,保龄球所使用的球瓶,在球或球瓶互相撞击时的易倒性极为重要,撞击时的撞击力和撞击角度等条件若相同,则必须均一地倒下。为此,国际规格中严密地规定其形状和重量为:高度:38cm,最大径部:12cm,底面直径:6cm,重量1417g以上1644g以下,且排列在各球道的十只球瓶的重量差须未满113g。
保龄球瓶亦必须在球或球瓶与球瓶之间互相撞击时发出的球瓶独特的干燥音,并可耐受反复撞击的耐久性,以往是使用于木制芯材表面被覆合成树脂层的球瓶。另外,此木制保龄球瓶的表面上,以烤漆形成有文字或图案等的显示部。
例如在特许文献1中即揭示一种保龄球瓶,其是在以木材所形成的保龄球瓶本体的最大径部的圆周上,设一具有适切的宽度和深度的周沟,在此周沟中嵌合由合成树脂制的环带,在最小径部的中心设一纵长的空洞,在此空洞中嵌合由合成树脂制的芯棒,并在外表面包覆合成树脂的外覆膜。
然而,特许文献1的保龄球瓶由于其本体是由木材所构成,故会产生几个问题点。例如说,球的重量最大约为7.52kg,撞击球瓶时,再加上投球带来的速度,其能量相当的大,虽然依其使用频率会或有差异,但球瓶大约每几个月就需要更换新品,具有堪用期间较短的问题。
于是,有人提出使用耐久性优异的合成树脂作为保龄球瓶芯材(特许文献2)。
特许文献1:实开平6-77781号公报
特许文献2:特开2002-2053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特许文献2的保龄球瓶尚有如下述的问题。
特许文献2揭示了在第1模型的空腔中倒入溶融树脂使其固化形成中芯部,在此中芯部周围成形表皮,亦即所谓的双层树脂保龄球。形成表皮时,为了将中芯部固定于模型上,于其上下设有洞孔,在保龄球瓶制造的最后步骤中,会将树脂制的盖子压入此洞孔方为完成;但此盖子经常会因为在保龄球游戏中反复承受强力撞击,而由保龄球瓶上脱落。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以往的问题点而从事研究,目的在于提供不仅符合保龄球瓶所要求的形状、重量、撞击时发出的干燥声音等条件,且耐久性优异的保龄球瓶及其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即使承受冲击或摩擦,盖部亦不会脱落,耐久性高的保龄球瓶及其制造方法。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保龄球瓶制造方法,
形成一具有小于保龄球外形的形状的芯材的芯材制造步骤,
并且具有于其后,包覆此芯材的外表面的表皮部形成步骤的保龄球瓶制造方法,
其是在芯材成形用模型21上,安装上中子25、下中子23,
经由网关26将呈现溶融状态的合成树脂射出于空腔27,
形成具备具有在上侧开口的上侧开口7的上中空部5a,
以及具有在下侧开口的的下侧开口11的下中空部5b的芯材3,
在此芯材3上装设上盖9、下盖13,以及显示板109,
将上盖9的突起部37嵌入上型39的凹部37a,作为上扣止部,
将下型31的插梢31a嵌入下盖13的凹部13a,作为下扣止部,
在芯材3的周围维持间隙28a,并且在空腔28内由上下方向固定芯材3,
于上述间隙28a,经由网关51射出溶融树脂形成表皮部15,
一体性地将上盖9及下盖13与芯材3同时包覆。
本发明的保龄球瓶,是具有较保龄球外形小的形状的芯材,以及包覆此芯材的外表面的表皮部,其是:
上述芯材3,是在芯材成形用模型21上,安装上中子25、下中子23,
经由网关26将呈现溶融状态的合成树脂射出于空腔27,而具备具有在上侧开口的上侧开口7的上中空部5a,以及具有在下侧开口的的下侧开口11的下中空部5b;
上述表皮部,是在上述芯材3上装设上盖9、下盖13,以及显示板109,
将上盖9的突起部37嵌入上型39的凹部37a,作为上扣止部,
将下型31的插梢31a嵌入下盖13的凹部13a,作为下扣止部,
在芯材3的周围维持间隙28a,并且在空腔28内由上下方向固定芯材3,
于上述间隙28a,经由网关51射出溶融树脂所形成,
一体性地将上盖9及下盖13与芯材3同时包覆。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浜松研磨株式会社,未经浜松研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80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