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筒状电池的漏液检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5365.5 | 申请日: | 200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5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行定弘式;高桥孝仁;中村政雄;大久保一利;中田雅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G01N23/223;G01M3/2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检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荧光X射线分析法检查制造后的筒状电池的封口侧端面处的漏液发生的有无的筒状电池的漏液检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圆筒状或方筒状的筒状电池中,例如通过将有底筒状的电池壳体的开口端部向内侧敛缝加工而压缩绝缘垫圈,将电池壳体、绝缘垫圈及封口部件的各自之间液密地密封而封口。但是,有时在封口部位上会附着少量电解液,或在封口本身不完全的情况下,封口构造的两个结构部件的接触面被电解液浸润而出现漏液路径,通过电解液浸入到该漏液路径中而发生漏液。特别地,在使用碱性电解液的电池中,由于碱性电解液具有自动爬上带负电的金属制封口部件或电池壳体的表面的特性,所以与其它种类的电池相比容易发生漏液。
以往,在检查上述漏液发生的有无时,将规定个数的筒状电池以它们的封口侧端面朝上的配置排列,将布覆盖在该各筒状电池的封口侧端面上,然后在该布上涂布试剂,一边用毛刷敲打一边通过目视确认黄色的试剂变色为紫色的筒状电池,将其判定为漏液发生电池。但是,这样由作业员进行的手工作业与目视判别的检查手段在处理速度上有限制,是非常低效率的,并且因作业员的个人差异及看漏等而使检查往往变得不正确,而且还存在不能通过目视发现在距离封口侧端面稍稍内部处发生的漏液的问题。
于是,近年来,采用通过荧光X射线分析法判别漏液发生的有无的检查手段。在它们之中的第1现有技术中,对筒状电池照射具有预先设定的一定波长的一次X射线,使从该筒状电池出来的荧光X射线向分析器入射,通过分析器分析在该入射的荧光X射线之中是否存在具有对应于电解液成分的波长的荧光X射线,根据来自分析器的输出判别有无漏液的发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第2现有技术中,一边将筒状电池以隔开规定的间隔而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输送、一边对各筒状电池由X射线源照射X射线,使从筒状电池的封口侧端面及从侧面发生的荧光X射线入射到配置在X射线源周围的多个检测器中,根据该多个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确定附着有电解液的筒状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但是,上述的各现有技术都不能高速且正确地检查筒状电池。也就是说,在第1现有技术中,将电池以对置于X射线源的配置1个1个地进行检查,所以不能提高检查的速度。此外,在第2现有技术中,由于也通过以矩形状配置的4个检测器进行附着在筒状的电池的侧面上的电解液的检测,所以需要将电池也隔开比较大的间隔配置,所以在检查处理速度的提高方面有所限制,并且装置大型化而成本升高。
此外,在使用碱性电解液的电池的漏液检查中,一般分析从碱性电解液中的钾产生的荧光X射线的强度,但在第1及第2现有技术中,由于使荧光X射线通过空气存在的路径入射到检测器中,所以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空气中所含有的元素特别是氩发出类似于钾的波长的荧光X射线而给钾的强度的检测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检测精度的降低。
专利文献1:特开昭52-138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9-2037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筒状电池的漏液检查方法,其能够通过荧光X射线分析法高速且正确地判别筒状电池的漏液的有无。
在用来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筒状电池的漏液检查方法中,使筒状电池一边以各自的轴心相互平行的配置进行输送,一边通过对置于漏液检查机构的检测窗的漏液检查部;在上述漏液检查部中,使X射线通过上述检测窗并照射在筒状电池的封口侧端面上,并且使从上述封口侧端面发出的荧光X射线从上述检测窗入射到荧光X射线检测器中;分析该入射的荧光X射线,基于是否包含有对应于电解液的成分的荧光X射线的分析结果来判别筒状电池的漏液发生的有无;将上述检测窗设定为如下的形状:对应于筒状电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尺寸小于输送中的筒状电池的间隔,并且对应于输送方向的垂直方向的长度尺寸比筒状电池的轴心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的外形尺寸稍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53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等方网络交互促进方法
- 下一篇:膜以及具有粘结促进层的膜电极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