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聚丙烯基质树脂的配方在审
| 申请号: | 101986000002709 | 申请日: | 1986-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03648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3-22 |
| 发明(设计)人: | 河合洋一;阿部胜;桢正实;横手幸夫;关口克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雒英;卢新华 |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基质 树脂 配方 | ||
聚丙烯基质树脂配方,含有聚丙烯基质树脂和炭黑。炭黑的用量相当于聚丙烯基质树脂重量的0.01-0.6%。该树脂配方适用于生产具有优良着漆性能的模塑制品。
本发明是有关聚丙烯基质树脂(polypropylene-baseresin)的配方,更明确地说,是一种适用于生产具有良好的着漆性能的模塑制品的聚丙烯基质树脂组合物。发明还关系到模塑聚丙烯基质树脂制件,尤其是着漆性能极佳的汽车保险杠。
聚丙烯基质树脂具有重量轻、经久耐用,使用安全,便于模塑加工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他们的模塑制件被广泛地用来制作各种工业元件和零部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是汽车的零部件如保险杠。鉴于它们本身的颜色和耐气候性等原因,许多聚丙烯基质树脂的模塑制品被制成黑色或相似的深色。从美学观点考虑,愈来愈需要在这种模塑制品表面涂上一层膜以增强其外观质量。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赋予他们以良好的着漆性能。
目前,在许多情况下,模塑聚丙烯基质树脂制品的上漆方法是先用含卤素有机溶剂,如三氯乙烯或三氯乙烷,来处理制品表面,然后涂上底剂和面漆〔Mod·Plas·,39卷(№9)153页(1962)〕。为了解决含氯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简化上漆工艺以达降低成本之目的,一种新的工艺过程已开始被采用,该工艺过程是将模塑制品经等离子表面处理(Plasma Surface treatment)后,再涂一层面漆。〔J·Appl·poly·Sci·,11卷,1461页(1967)和美国专利4,465,715〕。
大多数聚丙烯基质树脂不管它们要涂全部表面还只涂局部表面,先得用无机或有机染料(或是其混合染料)着色,然后再上漆。特别是用于野外的元件和零部件,鉴于它们的使用条件,同时为了提高它们的耐气候性。现在一种共同的做法是掺入炭黑,或者是掺入基本成分仍是炭黑的黑色或略带浅黑的颜料。在这种情况下,在聚丙烯基质树脂中需掺入很高比例的炭黑。
然而我们发现,加入大量炭黑的聚丙烯基质树脂模塑制品经等离子处理后,在上漆时,其着漆性能大大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丙烯基质树脂组合物,以适用于制造经等离子表面处理后,具有良好着漆性的模塑制品。
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适用于制造汽车保险杠的聚丙烯基质树脂组合物,这种保险杠具有刚性好,抗冲击性能好,并且经等离子表面处理后具有极佳的着漆性。
本发明提供了下列聚丙烯基质树脂组合物:
一种适用于生产具有优良着漆性能模塑制品的聚丙烯基质树脂组合物,其组分包括聚丙烯基质树脂和炭黑,炭黑的用量相当于聚丙烯基质树脂重量的0.01-0.6%。
用于本发明实施中的聚丙烯基质树脂具有如下组分可能是比较理想的,即丙烯基质树脂(A)的重量为100份,热塑弹性体(B)重量份数为0-100,无机填料(C)的重量份数为0-100,使它们满足〔(B)+(C)〕/(A)为1.0或小于1.0。
用于此处的丙烯基质树脂指的是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或者是丙烯与另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它α-烯烃共聚物。在其他说明的实施例中还可能提到,丙烯基质树脂也可由加入各种不同的聚乙烯树脂和其他结晶树脂得到。如有必要,在用于本发明之前,丙烯基质树脂可以先用不饱和羧酸的衍生物,如马来酸酐等化合物,进行部分或全面改性。
热塑弹性体的实例可以包括,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烃三元共聚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丁烯-异戍二烯橡胶等等。
无机填料为粉末状或纤维状均可,作为实例,可提到的有,氧化钙、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碳酸镁、硅酸钙、硅酸镁、硫酸钙、硫酸镁、碳酸钙、硫酸钡、亚硫酸钙、钛酸钾、滑石、陶土、云母、玻璃粉、碱式碳酸镁、白云石、硅灰石等等。在这些填料中,尤以碳酸钙、硫酸钡、滑石为佳。这些不同种类的无机填料,在使用前可以先用各种偶联剂,表面活性剂等处理其表面。经这样表面处理,有助于提高制得树脂的刚性和改善它的抗击性能。无机填料的平均颗粒大小可以是6微米或更小,最好是5微米或更小,而颗粒大小≥10微米者,其重量应≤5%(重量)。如果无机填料的平均颗粒大小超过6微米,最后得到的聚丙烯基质树脂在抗冲击性能方面就会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6000002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