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聚(ε-己内酯)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2115944.0 | 申请日: | 200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388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建;余兆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63/08 | 分类号: | C08G63/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冯卫平,程祥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内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聚(ε-己内酯)的方法,特别是一种用微波开环聚合制备聚(ε-己内酯)的方法,属于高分子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聚(ε-己内酯)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合成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尘物降解性和药物透过性,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骨修复和组织工程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制备聚(ε-己内酯)的方法主要是由ε-己内酯在催化剂存在下,通过本体或在溶液中开环聚合得到,其中由ε-己内酯本体开环聚合生成聚(ε-己内酯)时,一般需要在100℃以上的高温下反应,且聚合反应时间长,可达几十小时:而ε-己内酯溶液开环聚合反应的后处理过程又非常复杂,并需耗用大量的溶剂,所以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费时、耗能和成本高的缺点。通常使用的催化剂均为金属催化剂,如异辛酸亚锡、异丙醇铝和金属粉末等。如果改用羧酸引发剂则可以提高聚己内酯的生物安全性。关于羧酸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的报道可在Polym.Prepr.31,494-495(1990)中看到,聚合反应需要在230℃条件下进行。由于所得聚(ε-己内酯)的分子量低于5000,几乎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原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不用金属催化剂、反应时间短、耗能少的制备聚ε-己内酯的新方法,由该方法制得的聚(ε-己内酯)分子量可达到104-105。
具体制备聚(ε-己内酯)的方法如下:按ε-己内酯与羧酸的摩尔比为1-100∶1(优选的比例为1-30∶1),向ε-己内酯中加入羧酸后置于真空状态下,再对其进行微波辐照,待上述反应产物冷却后得粗产物,向粗产物中加入有机溶剂,然后用沉淀剂沉淀,沉淀物过滤、干燥即得聚(ε-己内酯)。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二氯甲烷或氯仿,所述的沉淀剂为石油醚、甲醇、乙醇或正己烷。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微波辐照频率为0.3-300GHz;微波开环聚合反应真空度为1.33-200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羧酸为脂肪酸或芳香酸。其中的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或取代脂肪酸。
聚合反应
聚(ε-己内酯)的结构由质子核磁共振谱(1H NMR)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共同确认。前者溶剂为氘代氯仿,后者以溴化钾压片。
聚(ε-己内酯)的分子量和多分散指数由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洗脱剂为氯仿。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以羧酸为引发剂,避免使用金属催化剂,提高了聚(ε-己内酯)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安全性。本发明采用微波方式为聚合反应提供能源,与传统加热聚合方式相比,微波方式能大幅度减少能量损耗。同时,在微波辐照下,经羧酸引发的聚合反应仅二十分钟即可进行完全。此外,聚(ε-己内酯)的分子量达到104以上,较传统方式提高1-2个数量级,使羧酸引发的ε-己内酯聚合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因此,这种方法比以金属催化剂制备聚(ε-己内酯)的加热聚合方法安全性提高、节约时间、节省能量、且简单便于推广实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在特制的聚合管中加入0.723份ε-己内酯,0.095份正丙酸(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为5∶1),封管真空度为180Pa,放入微波反应器中,经2.45GHz微波辐照270分钟后取出,冷却,加入四氢呋喃溶解所得到的固体,然后重沉淀于甲醇中,过滤,干燥,得到白色的固体。1H NMR数据:CH2CH*2CH2(δ=1.40ppm),CH*2CH2CH*2(δ=1.65ppm),CH2CO(δ=2.30ppm)和CH2O(δ=4.00ppm);IR数据:CH2(2945cm-1),C=O(1724cm-1)和C-O(1193cm-1),证明该固体为聚(ε-己内酯),单体转换率98.2%,分子量24100,多分散指数1.5。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59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