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聚酯树脂有效
申请号: | 01801026.1 | 申请日: | 200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366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8 |
发明(设计)人: | 上野隆三;北山雅也;米谷起一;加藤博行;植田和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上野制药应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63/02 | 分类号: | C08G6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聚酯树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聚酯。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着色性优良且耐热性高、同时机械性质良好的液晶聚酯树脂。
先有技术
由于热致液晶聚酯树脂(以下简称为液晶聚酯树脂或LCP)的耐热性、刚性等机械物性、耐药品性以及尺寸精度等性能优良,不仅在成型制品用途中,而且在纤维和薄膜等各种用途中的使用正在扩大。特别是在个人计算机和手机等的信息、通信领域中,快速地朝着零件的高集成度化、小型化、薄型化、短小化等发展,多数情况下形成0.5mm以下非常薄的厚度,由于LCP具有优良的成型性、即流动性良好且不会出现飞边等其他树脂所没有的特征,使其用量大幅度增加。
另一方面,提出了许多关于进一步改善液晶聚酯树脂组合物在聚合时的流动性、耐热性、机械物性等性质的方案。特表平8-511573号中公开了使特定单体中含有碱金属并使其共聚而制造的、耐热性得到改善的液晶聚酯树脂组合物。
但是,利用碳黑、偶氮颜料等着色剂获得均匀的着色性和显色性还有改善的余地,在要求均匀的着色性和显色性的用途中,液晶聚酯树脂的使用受到限制。
因此,希望开发出一种着色性良好且耐热性高、同时机械性质良好的液晶聚酯树脂。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者们经过精心研究后,发现使微量的4-羟基间苯二甲酸和/或水杨酸与其他的聚合性单体共聚,再使其含有特定量的碱金属离子,由此可以获得着色性优良且耐热性高、同时机械性质良好的液晶聚酯树脂,至此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液晶聚酯树脂,其特征在于,其中,含有由4-羟基间苯二甲酸和/或水杨酸而来的重复单元1~500毫摩尔%作为共聚成分,而且含有碱金属化合物10~5,000ppm作为碱金属。该树脂是着色性优良、耐热性高、同时机械性质良好的液晶聚酯树脂,使用这种液晶聚酯树脂可以解决上述课题。
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液晶聚酯树脂中,作为构成成分含有由4-羟基间苯二甲酸和/或水杨酸而来的重复单元,其含量在全部重复单元中为1~500毫摩尔%,优选为3~200毫摩尔%,更优选为5~100毫摩尔%。将4-羟基间苯二甲酸与水杨酸组合使用的场合下,4-羟基间苯二甲酸/水杨酸的重量比优选为10/90~90/10,更优选为30/70~70/30。
本发明的液晶聚酯树脂中,还含有作为碱金属的碱金属化合物,其含量为10~5,000ppm,优选为20~2,000ppm,更优选为50~500ppm。
作为碱金属,可以举出例如锂、钠、钾、铯以及铷。其中优选钠和钾,更优选钾。
另外,作为上述的碱金属化合物,优选碱金属盐,可以举出例如碱金属的硫酸盐、碳酸盐、碳酸氢盐、硝酸盐、羧酸盐和卤化盐。其中优选羧酸盐、硫酸盐和碳酸盐。作为羧酸盐,优选含有例如2~6个碳原子的脂肪族羧酸的盐以及导入聚合物重复单元而形成的羧酸的盐,可以举出例如4-羟基苯甲酸盐、4-羟基间苯二甲酸盐、水杨酸盐、2-羟基-6-萘甲酸盐以及由其他芳香族羰基重复单元而来的聚合性单体的盐。
树脂组合物中存在的碱金属盐以体积平均粒径表示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1~500μm,更优选为0.05~150μm。
作为本发明的液晶聚酯树脂,是形成各向异性熔融相的聚酯树脂,被本行业技术人员称为热致液晶聚酯树脂,只要是包括在本发明范围中的聚酯树脂,就没有特别的限定。
各向异性熔融相的性质可以通过利用正交偏光镜的通常的偏转检测法、即在氮气气氛下观察置于热载物台上的试样来确认。
作为本发明的液晶聚酯树脂,优选使用例如从芳香族羟基羧酸、芳香族二元羧酸、芳香族二元醇、芳香族羟胺、芳香族二胺、芳香族氨基羧酸等中选出的单体单元,特别是从芳香族二元羧酸、芳香族二元醇、芳香族羟基羧酸中选出的单体单元作为构成单元的、形成各向异性熔融相的液晶聚酯。本发明的液晶聚酯树脂中,从上述单体单元的示例中可以理解,还包括分子链中含有酰胺基的液晶聚酯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上野制药应用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上野制药应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10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