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铅笔有效
| 申请号: | 01800742.2 | 申请日: | 2001-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366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8 |
| 发明(设计)人: | 丸山茂树;边见寿郎;佐佐木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龙企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43K21/027 | 分类号: | B43K21/027;B43K21/1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民军,郑建晖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铅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铅笔,其中在一根管轴的前部具有一个形成书写笔芯通道的滑动构件,并且在管轴的内部可轴向移动地配置一个笔芯伸出装置。
发明背景
一种所述类型自动铅笔实例被表示在日本已审查实用新型发布号56-44191之中,它具有一根管轴以及一个可在管轴内部轴向移动地配置的笔芯容器,而且在该笔芯容器的前端固定地设置一个用来朝前方送出书写笔芯的夹头体。另外在该夹头体的前部环绕着夹头体布置一个夹头套环以便开关夹头体。
进而,在管轴的前端部固定一个前构件,该前构件具有一个允许笔芯穿过的通道,此外还配置一个已压配合笔芯止回构件的滑动构件,以致于该滑动构件能从前构件的一端伸出。
但是在上述已有结构中,经常在已脱离夹头体的变短剩余笔芯(以下称为残芯)后端与后续(或者说跟随)的新笔芯(以下称为后续芯)前端之间会产生间隙。这是由下述机构造成的。也就是说,在夹头体结束后退动作之前夹头体被一个夹头套环立即关闭并在夹紧后续芯的状态下后退。然而在此时,变短的残芯与后续新笔芯独立地定位并由前构件内的止回构件轻微地保持因而不后退。
一旦产生如同前述的间隙,残芯会在书写时因书写笔压而意外地后退,造成书写错误并且导致不正常感。
接着,厌恶上述现象的用户会从笔芯导引构件拔除残芯,并进行伸出后续新笔芯的操作。这会造成无法有效使用残芯的状况。
发明概述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传统结构中出现的缺陷并能有效使用残芯的自动铅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自动铅笔,它包括一根管轴,管轴前部具有形成书写笔芯通道的一个滑动构件,并在该轴筒的内部可轴向移动地配置一个笔芯伸出装置,在此处滑动构件与笔芯伸出装置的至少一个构件共同行动并互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铅笔,它包括一个位于第二夹头体后部的第一夹头体,第二夹头体用来夹紧和放开笔芯,而且第二夹头体具有用来轻微地夹持笔芯的止回构件,在此处第一夹头体与第二夹头体在它们的后退动作共同行动(互锁),因此后退动作是由第一夹头体的后退带动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一个具有笔芯通道的滑动构件被设置在管轴前部,一个笔芯伸出(喂送)装置可轴向移动地配置在管轴内部,在此处还设置一个按压驱动构件,它具有一个接触部,以致于该接触部与滑动构件及笔芯伸出装置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一个具有笔芯通道的滑动构件被设置在管轴前部,一个笔芯伸出(喂送)装置可轴向移动地配置在管轴内部,在此处滑动构件借助于按压管轴的一部分而后退。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动铅笔结构中,当滑动构件后退时,剩余(残)芯在与一根后续芯接触的状态下后退。
附图简介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纵断面图。
图2为图1所示铅笔部分的扩大透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纵断面图。
图4、5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动作。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纵断面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纵断面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局部剖出扩大透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纵断面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局部剖出透视图。
图11为图10结构中所示滑动构件的透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纵向断面图。
图14为图13所示结构的扩大透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断面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滑动构件断面图。
图17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滑动构件。
图18为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自动铅笔一部分的纵断面图。
图19为图18所示结构的局部剖出扩大透视图。
图20~25显示该自动铅笔的动作模式。
图26为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铅笔的纵向断面图。
图27为图26所示结构的局部剖出扩大透视图。
图28表示书写笔芯被抓紧或者说把持的状态。
图29显示该铅笔的动作模式。
图30~32显示一种滑动构件实例。
图33为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自动铅笔的纵断面图。
图34~36为图33中所示构件的扩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龙企业有限公司,未经百龙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07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