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259728.7 | 申请日: | 2001-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5135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02 |
| 发明(设计)人: | 薛富善;张雁鸣;李平;张玉琴;廖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M25/095 | 分类号: | A61M25/095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肖梅,王达佐 |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食道 插管 探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特别是一种用于气管插管后与气管导管相连接的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的应用原理是基于食道和气管之间的解剖学差别。成人的气管长度大约为10~12厘米,直径为13~22毫米,气管之所以能保持空腔状,是因为C形软骨环通过纤维弹性组织相互垂直连接,并有非条索状气管肌肉将后部封闭。而食道是纤维肌肉管形结构,成人的食道长度一般为25厘米,起自环咽括约肌,止于胃-食道结合部,没有内在结构能维持食道保持空腔状。
在给患者插入气管导管时,往往需要探测气管导管所插位置是否正确,会不会误插到食道内,此时需要用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来进行探测。现有的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有两种,其一,注射器式食道探测装置(又称EDD),包括一个50ml的注射器,其前面带有一个能够连接到气管导管雄性接头上的适配器,当注射器与插入气管内的气管导管相连接时,后退注射器内栓可以从病人的肺内自由地抽出气体,且无任何阻力,而如果气管导管误插入食道内,后退注射器内栓可造成食道壁相互贴附,阻塞气管导管的开口,在回抽注射器内栓时,操作者会感到负压或明显的阻力;其二,吹气球式食道探测装置,用Ellick’s吹气球取代注射器,从而简化了注射器式食道探测装置的操作,Ellick’s吹气球是一个容量为75~90ml的自膨性球囊,通过相应的装置将其开口处安装上能与气管导管相连接的适配器,探测时捏瘪自膨性球囊,当气管导管位于气管内时,由于气管导管前端呈开放状,肺内气体可自由进入自膨性球囊,所以可快速膨起,而如果气管导管误插入食道内,自膨性球囊开始膨起时给管腔施加的负压可使食道塌陷,造成气管导管前端阻塞,使自膨性球囊不能进一步完全膨起。以上两种装置各自均有不足之处,注射器式食道探测装置操作复杂,对操作者要求较高,有时手感不明显,会出现探测错误,延误对患者的治疗;Ellick’s吹气球式食道探测装置是国外产品,价格昂贵,而且型号单一,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探测结果敏感并准确,根据病人体重大小可选用不同大小的装置,从而可减少其对病人食道粘膜的损伤,且制造简单,价格便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包括一个用硬质聚乙烯塑料注塑的可压缩圆桶,其顶端有一个收缩的桶口,桶口上配备有可与标准内径气管导管雄性接头相连接的L型连接装置。
所述的L型连接装置包括一个软橡皮接口塞,该接口塞用于塞入可压缩圆桶的桶口,与桶口密封连接,软橡皮接口塞的中间插有一个L形连接管,在其拐角处有二氧化碳旁路监测仪的检测接口,连接管的另一端为标准内径气管导管雌性接口。
所述的可压缩圆桶的内径尺寸为4~8厘米,自然高度为6~15厘米,容量为80~800毫升,其桶壁的纵向剖面为锯齿状。
所述的可压缩圆桶在纵向外加压力后,其高度压缩量≥50%,解除压力后,可快速恢复原状。
与现有的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合理,操作使用方便,探测结果敏感并准确,根据病人体重大小可选用不同大小的装置,从而可减少其对病人食道粘膜的损伤,能准确快速地辨认气管内或食道内插管,不仅能在手术室和病房内使用,而且可在手术室外或现场抢救进行气管插管时单独使用,不论病人有无心跳停止,该装置均能同样发挥正常功能,该装置制造简单,成本低廉,价格便宜。
附图说明
图1是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在正常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在压缩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3是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正常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在压缩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5是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在气管导管正确插入气管时的状态图;
图6是自膨式食道内插管探测装置在气管导管错误插入食管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使用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597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