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50417.3 | 申请日: | 200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4965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26 |
发明(设计)人: | 于庆波;陆钟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10004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尘 脱硫 一体化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中小型工业炉窑废气净化的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
(二)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而且这种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我国有各种燃煤锅炉约45万台,其中70%以上是中小型锅炉,因此如何减少中小型锅炉SOx的排放量,对减少酸雨、改善大气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对烟气脱硫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烟气脱硫工程仍未普遍实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脱硫装置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制约了烟气脱硫的发展。以往适用于中小型锅炉的烟气净化设备主要是除尘器,很少具有同时脱硫的功能,即使考虑了脱硫,其效率也比较低。
(三)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除尘器不具有同时脱硫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进气管,接触室,上升管,分离室,回流管及折流板等部分组成。
分离室为一矩形箱体,分离室顶部装有锥台形过渡管道,在分离室顶部与过渡管道交界处装有档水栅,在锥台形过渡管道的顶部开有出气口,此洁净气出口用于同引风机相连。分离室下部为锥形,在出口处装有排污阀,分离室的一侧下部开有回流孔并与回流管相连,回流管另一端与接触室连接。分离室上部开有上升管出口,与上升管相连,在上升管出口处装有折流板,折流板位于分离室壁面上,且与分离室壁面有一夹角。上升管与接触室相连,接触室通道为Y型结构,通道的另一端与进气管相通。上升管由若干细管组成,每根细管的两端分别与接触室和分离室相连接,细管之间并不相通,在分离室的上部,挡水栅之下装有补液管,分离室的另一侧装有液位计。
由进气管引入的含尘气体,在接触室冲击洗涤液,并改变气流方向,较大的尘粒由于惯性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脱离气体流线方向,被洗涤液捕集,较小的尘粒则随气流沿管道上升,与激起的液体泡沫混合,形成水气混合物,尘粒在此过程中凝聚长大,最终在惯性碰撞和扩散作用下被捕集,在分离室进行水气分离,清洁气体由排气口排出,尘粒由于重力作用沉积到除尘器下部,最终由排污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洗涤液在除尘器内部自然循环,无需外界动力,这样既保证了洗涤液能够被多次利用,提高洗涤液的使用效率,又减少了除尘器的动力消耗,降低了运行成本;(2)接触室通道为“Y”形结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降低使用成本;(3)可保证除尘效率在95以上,脱硫效率在90以上。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升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管;2接触室;3上升管;4折流板;5挡水栅;6出气口;7回流管;8分离室;9排污阀;10补液管;11液位计;12上升管支管。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分离室8为一矩形箱体,在分离室8的顶部装有一锥台形过渡管道,在分离室8的顶部与过渡管道交界处装有挡水栅5,在锥台形过渡管道的顶部开有出气口6,分离室8下部为锥形,在出口处装有排污阀9,分离室8的一侧下部开有回流孔,与回流管7相连,回流管7的另一端与接触室2相连,分离室8上部开有上升管出口,与上升管3相连,在上升管3的出口处装有折流板4,折流板4位于分离室8的壁面上,且与分离室8的壁面有一夹角。上升管3另一端与接触室2相连,接触室2的通道为Y型结构,通道的另一端与进气管1相通。进气管1与上升管3之间有一固定夹角,夹角范围为90~150度。上升管3由若干支管12组成,每根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接触室2和分离室8连接,各支管之间并不相通,在分离室8的上部,挡水栅5之下装有补液管10,分离室8的另一侧还装有液位计11。
由进气管1引入的含尘气体,在接触室2冲击洗涤液,并改变气流方向,较大的尘粒由于惯性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脱离气体流线方向,被洗涤液捕集,较小的尘粒则随气流沿上升管3上升,与激起的液体泡沫混合,形成水气混合物,尘粒在此过程中凝聚长大,最终在惯性碰撞和扩散作用下被捕集,在上升管3的出口处,受折流板4的作用,气流转而向下,在分离室8中进行水气分离,清洁气体由排气口排出。尘粒由于重力作用沉积到除尘器下部,最终由排污口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504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长轴式振动源电机
- 下一篇:自变电抗式电容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