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无效
申请号: | 01224488.0 | 申请日: | 200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4938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29 |
发明(设计)人: | 柯文宗;黄加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文宗;黄加琛 |
主分类号: | F21L4/00 | 分类号: | F21L4/00;//F21W13130;F21Y10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远近 照明 功能 双向 手电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电筒,尤其涉及一种具远近照明的双向手电筒。
习用的双向手电筒装置,如在先申请的台湾公告第238725号双向手电筒装置专利,是将两个手电筒的尾端螺合为一体,以达到其双向的功能。严格来说,该专利只是将两个手电筒结合在一起,而每个手电筒必须各自备有电池组以及控制开关,从而增加整体的长度,且为各自控制的方式,提高了操作的复杂性,致使这种双向手电筒具有使用不方便的缺点。
其次,对远近不同的照明,须以不同的焦距,才能获得预期的照度,如以近焦距照射远距离,则照度不足;反之,如以远焦距照射近距离,则无法聚光,反而形成遮影。所以,如果用一支手电筒,可以同时提供远近两种焦距的照明,则操作更方便,更具实用性,此为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课题。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其具有兼备远近焦距照明,且以单一开关双向控制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其能以照明的远近,选用适当端的远近焦距,以获得最佳照明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设有一金属筒身,包括:一头灯,负极直接与该筒身连接;一尾灯;一供电装置;一双向开关,设有头灯接点,供电接点与尾灯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灯是在一具有透镜的筒身尾盖内部设一绝缘的装设座,将适量的发光二极管朝外设于该装设座,另于装设座内端面设置负极导电片与环形的正极导电片,并分别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正极连接,且于负极导电片与尾盖内缘之间设有负极连接片;所述供电装置的绝缘电池座,将半边设为供电池取放的开放侧,并于尾端嵌设一电池定位簧片,且于外缘埋设一前后端具接触片的正极连接片,又令供电弹簧顶掣于电池正极与供电接点间,前正极弹簧顶掣于尾灯接点与该前接触片间,后正极弹簧顶掣于该后接触片与正极导电片间,而负极弹簧顶掣于该定位弹片与负极导电片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兼备远近焦距照明,且以单一开关双向控制的功效,其能以照明的远近,选用适当端的远近焦距,以获得最佳照明效率。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供电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供电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5是图2所示的A-A断面剖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B-B断面剖视图。
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在金属筒身(1)中设置:
一头灯(2),其负极直接与该筒身(1)连接;
一尾灯(3);
一供电装置;
一双向开关(5),设有头灯接点(51),供电接点(52)与尾灯接点(53);
其特征在于:
请再参阅图4所示,该尾灯(3)是在一具有透镜(12)的筒身尾盖(11)内部设一绝缘的装设座(31),而将适量的发光二极管(32)朝外设于该装设座(31),另于装设座(31)内端面设置负极导电片(33)与环形的正极导电片(34),并分别与发光二极管(32)的负、正极连接,且于负极导电片(33)与尾盖(11)内缘之间设有负极连接片(35)。
另,如图3~5所示,该供电装置(4)的绝缘电池座(41),将半边设为供电池取放的开放侧,并于尾端嵌设一电池定位簧片(42),且于外缘埋设一前后端设有接触片(431)、(432)的正极连接片(43),又令供电弹簧(44)顶掣于电池正极与供电接点(52)间,前正极弹簧(45)顶掣于尾灯接点(53)与该前接触片(431)间,后正极弹簧(46)顶掣于该后接触片(432)与正极导电片(34)间,而负极弹簧(47)顶掣于该定位弹片(42)与负极导电片(33)之间。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构成的导通回路如下,由电池正极→供电弹簧(44)→供电接点(52)→头灯接点(51)→头灯(2)→筒身(1)→尾盖(11)→负极连接片(35)→负极导电片(33)→负极弹簧(47)→定位簧片(42)→电池负极而构成头灯(2)回路;另,由电池正极→供电弹簧(44)→供电接点(52)→尾灯接点(53)→前正极弹簧(45)→正极连接片(43)→后正极弹簧(46)→正极导电片(34)→尾灯的发光二极管(32)→负极导电片(33)→负极弹簧(47)→定位簧片(42)→电池负极则构成尾灯(3)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文宗;黄加琛,未经柯文宗;黄加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44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