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无效
申请号: | 01207826.3 | 申请日: | 200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4683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02 |
发明(设计)人: | 林哲宏;刘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C13/00 | 分类号: | A45C1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台湾台北市100***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李箱 把手 结构 改良 | ||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尤指一种适用于行李箱,且该支撑部套设入缓冲部后,是与缓冲部一并穿入握持部内,且位于置中位置,并藉由缓冲部及支撑部的凹陷空间,以形成一良好的弹性阻尼作用,使把手结构具有柔软及舒适的握持感。
按一般常用的行李箱把手结构,因结构特征,把手本身需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因此,把手本体不可能允许挠度变形量的存在,所以,很难达到较佳的握持感,为此,较硬质的把手结构,会在外侧设置一软质护套,惟,软质护套的作用十分有限,除非厚度极厚,否则仅靠本身的挠度变形量,效果仍然有限,且此类设计在外观上,毕竟非优雅之作,并不具整体性,故在实用上应仍有可改进之处;再者,另有一种带状的把手设计,把手本体虽较柔软,惟,设计者恐未思及:当握持把手时,所有重量是集中于使用者的手指处,带状的把手设计将像绳索一般,勒紧手指并形成一勒痕,在使用上,使用者的手指会有疼痛感,且在外观上,带状的把手设计也不美观,而不尽理想,故在实用上也应有可改进之处。
因此,本创作者因有鉴于常用产品上揭之诸多实用缺点,积极构思及实际试验,遂发展出能兼具柔软性及舒适感,且在外型上兼具整体性的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包括:一支撑部、一缓冲部、一握持部、一对固定部、及一对保护盖等;该支撑部于底部具有一段凹陷空间,且富有弹性,于套设入缓冲部后,与缓冲部一并穿入握持部内,并藉由缓冲部及支撑部的凹陷空间,以形成一良好的弹性阻尼作用,使把手结构兼具柔软性及舒适感,且在外型上兼具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该握持部,是为一中空管体,在外型上可设计为:呈现予人有足够结构强度的视觉印象的握持部,以搭配行李箱的外型,而取得整体的协调,不会因追求柔软性及舒适感,而减损把手在造型上的可设计空间,及影响把手与行李箱之间的协调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该握持部,进一步可于适当位置处开设有数道的横向槽孔,以增加握持部的可弯曲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该固定部,是为具有一凹槽及铆合孔的座体,缓冲部的固定端可穿入凹槽内,且藉由铆钉将固定部及缓冲部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并由保护盖覆盖;且该固定部进一步可设有一对导槽及一卡止孔,而该保护盖亦进一步可于底部相对设有一对导轨及一卡止块,使保护盖可藉由导轨及导槽的作用,而易于盖合在固定部上,且藉由卡止块及卡止孔的作用,而受到良好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
该支撑部,是为一底部具有一段凹陷空间的弹性管体;
该缓冲部,是由织布缝合,而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的空心织带,末端为两固定端,且固定端上皆设有固定孔;
该握持部,是为一中空管体,且具有一穿孔;
该固定部,是为具有一凹槽及铆合孔的座体,缓冲部的固定端可穿入凹槽内,且藉由铆钉可将固定部及缓冲部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兹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盖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B—B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行李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号说明如下:
支撑部10 凹陷空间12
缓冲部20 容置空间21
固定端22,22’ 固定孔24,24’
握持部30 穿孔31
横向槽孔32 固定部40,40’
凹槽41,41’ 铆合孔42,42’
导槽44,44’ 导槽45,45’
卡止孔46,46’ 保护盖50,50’
导轨52,52’ 导轨54,54’
卡止块56,56’ 行李箱70
如图1、图2、图2A所示,乃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立体分解、及保护盖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支撑部10、一缓冲部20、一握持部30、一对固定部40,40’、及一对保护盖50,50’等;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78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过滤袋支架
- 下一篇:纳米设备专用非接触式动力输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