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碰撞模拟台车有效
申请号: | 01115366.0 | 申请日: | 200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381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武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武生;余涛;封逸民 |
主分类号: | B60S11/00 | 分类号: | B60S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忠仁 |
地址: | 434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碰撞 模拟 台车 | ||
本发明涉及对车辆进行安全研究、试验和检验用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
为了增加车辆的安全性能以及最可靠地设计车内的各种设施的强度、稳定性等,在投入生产之前,应对车辆的性能作动态试验,以评价前方撞车时各个测试部位的综合强度和综合冲击缓和性,这一试验是通过再现撞车时的减速度波形和撞车的速度的模拟试验方法完成的。为了使得到的试验结果更准确,试验中有时用实车,但是其造价相当昂贵,这是因为在作完试验后,该实车也就基本报废了;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模拟碰撞台车,将准备测试的安全带、气囊以及座椅等装置分别固定在台车上,在准备测试的装置上安装传感器,用台车代替汽车实施碰撞,从而得到相应的动态试验图形。但是,用传统的台车以及相应设备测试出的动态曲线都只是单一的曲线,其所表现的与汽车碰撞时各待测装置的真实动态性能有偏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准确测试汽车及其内设备的动态特性,具有很好的缓冲性能,结构简单、成本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模拟台车,包括一台车1,该台车1的前端设置有固定能量吸收装置的前横梁3,上述能量吸收装置包括能量吸收器和导向支承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所述能量吸收器由挤压模口10和至少一个能量吸收管11构成,其中,上述挤压模口10在上述前横梁3上形成,其数量与能量吸收管11的数量相对应,该挤压模口10的高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壁厚的两倍,宽度略大于能量吸收管11的周长的一半;能量吸收管11由压扁的导向部分23和能量吸收部分24组成,所述压扁的导向部分23穿过上述挤压模口10与受冲击后拉动能量吸收管11的导向支承装置固定,所述能量吸收管11具有足够的吸收设定的冲击能量的变形长度L;所述导向支承装置包括一对导管5,彼此以一定间隔与所述前横梁3固定,两根撞杆6,平行地分别穿过上述导管5,一连接件7与穿过上述导管5的两根撞杆6的端部分别固定,一联接块8固定在连接件7的大致中间位置,该联接块8上形成有朝向挤压模口10的叉形部分,上述能量吸能管11的压扁的导向部分23与上述叉形部分固定;两个撞杆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有弹性垫13。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能量吸收器16包括撞杆20和能量吸收管19;其中,撞杆20由相互连成一体的粗杆部分和细杆部分组成,粗杆部分和细杆部分之间的过渡部分为锥台或球台;所述能量吸收管19由与所述粗杆部分配合的导向支承套部分26和容纳所述细杆部分的能量吸收部分25组成,所述锥台或球台的外表面与能量吸收管19内相对应的锥形或凹形的内表面相配合;所述导向支承装置的构成是:在上述导向件17内圆周表面的一端形成一个凹槽22,该凹槽22与上述能量吸收管19端部的凸缘部分紧配合,容纳所述能量吸收部分25的所述导向件17的内径等于或大于所述撞杆20的粗杆部分直径与能量吸收管19的能量吸收部分25壁厚的两倍之和。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能量吸收装置4中设置二根能量吸收管11。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在前横梁3上至少安装二个上述能量吸收装置16。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能量吸收管19由具有延展性的铝合金制成。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各个撞杆20的长度和直径可以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能量吸收管的长度、壁厚、直径和材质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在台车1上安装各种满足不同需要的传感器。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在发生碰撞时,推动能量吸收装置的撞杆,通过撞杆的运动对能量吸收管的能量吸收部分进行挤压或膨胀,由此,将台车的动能转化为使能量吸收部分挤压成扁平管或者使能量吸收部分膨胀所需的能量和克服摩擦力所需的能量,从而能够得到准确反映碰撞时真实动态性能的图形,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能量吸收管的结构和布置方式,从而增加测试的准确性。这种台车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中装有能量吸收装置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表示图1中能量吸收装置的局部剖开的示意图;
图3表示图1中另一种能量吸收装置的局部剖开的示意图;
图4表示第三种能量吸收装置的局部剖开的示意图;
图5表示第三种能量吸收装置安装在台车上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
如图1所示,台车1可沿着轨道2运动。台车1的前横梁3上安装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能量吸收装置4,本图中只表示出两个,其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这些能量吸收装置4基本上均布在台车的前横梁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武生;余涛;封逸民,未经王武生;余涛;封逸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53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