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复位可充气的救生筏无效
申请号: | 00808474.2 | 申请日: | 200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356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发明(设计)人: | 雷纳德·J·威金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特里泰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9/04 | 分类号: | B63C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晓舒,魏晓刚 |
地址: | 澳大利亚***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复位 充气 救生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充气管体的可充气救生筏,该可充气管体的尺寸和位置设定成,如果救生筏处于翻转位置充气时使救生筏在水中不需辅助地直立翻转,或者如果救生筏随后翻转时将充气的救生筏返回到直立位置。
背景技术
在美国专利第4998900号中,描述并示出了具有向上和向外延伸的可充气管体的自动复位的可充气救生筏。这些管体的布置使得如果救生筏翻转时将不稳定。特别是,翻转的救生筏的重心将落入支承区域外部,就是可充气管体的顶部,因此救生筏在重力下将倾覆返回到直立位置。
如果这些现有构造的可充气管体没有充气,或充气之后随后塌陷或扭曲,则这些管体不可能采取足以使救生筏倾覆至直立位置的从主体壁侧向上和向外延伸的所需位置。
在专利申请PCT/AU96/00409中公开了类似的自动复位可充气救生筏,其结合了固定在救生筏上两个间隔点之间的柔性绳、线或者可充气管体形式的系带,以在管体元件充气期间及其后限制两个点分隔至系带的长度。这两个点选定成阻碍管体元件在充气时从其所需位置扭曲或塌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翻转时可以可靠地返回至直立位置的救生筏。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的可充气的救生筏,包括:筏体,具有可充气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底部;以及至少两个可充气的管体件,它们形成从筏体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弓状物,各弓状物从所述筏体周边与所述筏体垂线成一角度地向上和向外延伸;所述筏体具有中心轴和重心,救生筏的重量通过该重心作用为在水面上转动救生筏,使救生筏从不稳定的翻转位置至稳定的直立位置,其中管体件具有的浮力足以在所述救生筏上施加翻转力矩,使得所述救生筏因重力而倾覆至直立位置,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可充气互连管体位于各弓状物之间并且偏离中心轴,以增加翻转力矩。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针对附图进行描述,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自动复位救生筏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救生筏的视图,但是去掉了拱顶盖;
图3是图2中救生筏的平面图;
图4是图2中救生筏的侧视图;
图5是图2中救生筏的端视图;
图6是图2中救生筏的底视图;
图7是本发明自动复位救生筏的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8是图7中救生筏的侧视图;
图9是图7中救生筏的端部视图;
图10是救生筏第二实施例的基座结构的下板的平面图;
图11是救生筏第二实施例的基座结构的上板的平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方形救生筏的平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六角形救生筏的平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圆形救生筏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6是设计用来容纳6人的自动复位救生筏的第一实施例的视图。图7至10说明了设计用来容纳25人的救生筏的第二实施例。图11至13说明了具有不同形状基座的救生筏。可以理解,救生筏的尺寸可以放大或缩小以适应人数变化。例如,第一实施例的尺寸可以改变而适应6人、15人或25人。
救生筏由可充气的管体段构成,而且所有附图示出了处于完全充气的可工作构型下的救生筏的各种实施例。然而,可以理解,救生筏被设计成在塌陷的构型下保存,该构型下,管体被排气而且整个救生筏可折叠进合适的容器中。使用救生筏时,救生筏投入水中,接着在恰当的信号下,安放在救生筏结构之内的一个或多个气泵开启,将各管体段充气,使得救生筏逐渐呈现充气的构型。
附图中示出的自动复位救生筏10由可充气的管体段构成,它们连接到一起而确定包括基座结构11以及由一组弓形体形成的上层结构12的救生筏。可充气管体的几何形状和配置使得救生筏总是呈现直立的构型,上层结构12位于水平面上。
上层结构12支承在具有底部15的基座结构11上延伸的拱顶盖13(示于图1中)。底部具有两个中心排放口17,用于在基座结构充水时排水。可以理解,自动复位救生筏的本实施例含有标准特征,所述标准特征对于多数救生筏来说是共有的,包括充满水充当镇重物的稳定带囊、浮标、灯光、排气螺钉等。清晰起见,这些标准部件在附图中省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特里泰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特里泰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84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