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刹车、轮胎的喷水冷却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41563.1 | 申请日: | 200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4293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9 |
发明(设计)人: | 冯广旋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广旋 |
主分类号: | B60C23/18 | 分类号: | B60C23/18;B60T5/00 |
代理公司: | 茂名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达海 |
地址: | 525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刹车 轮胎 喷水 冷却 控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刹车、轮胎冷却装置,特别是一种有定时电控放水的冷却装置。
目前,汽车在山路行驶刹车发热,高速行驶轮胎发热,是通过水管直接喷水进行冷却,有效降低了刹车鼓、轮胎温度,起到了安全行车的作用,但其控制操作麻烦,给司机带来不便。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专利95208282.9提供了一种“对汽车制动鼓、制动摩擦片自动喷水冷却系统的装置”,主要由保压贮水箱和电延时磁控气动水阀两部分,其阀体种类多,还要加水泵、控制电路等,结构非常复杂。专利98228480.2提供一种“全自动汽车刹车节水装置”,由过滤器、无水报警器、温控开关、电磁阀门组成,根据刹车温度控制加水,实现自动加水冷却,但其无法对轮胎加水冷却,工作可靠性较低。还有其它一些自动加水装置,主要缺点是结构复杂,使用寿命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汽车刹车、轮胎的喷水冷却控制装置,方便司机控制放水冷却刹车鼓和轮胎,保证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本装置的基体有进水口和两个出水口,进水口由水管连接水箱,出水口分别接电磁阀,基体内设有弹性膜片,上盖里装设有控制推杆,控制推杆的底板与弹性膜片接触,控制推杆上端由弹簧压紧,在上盖设有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无水显示端,控制推杆上装有电源接片,电源接片有里外两层,两层之间装设有反力弹簧,电源接片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电源接片另一端外层触点设在无水显示端与电源输出端之间,无水状态下,电源接片接通无水显示端,有水压推动控制推杆,电源接片接通电源输出端。电源输出端经定时器连接两个开关,两开关分别与基体连接的两电磁阀线圈连接,无水显示端连接无水指示灯,定时器、开关和指示灯装设在控制板上。实际应用时,控制板装在驾驶室内,两电磁阀分别接管到车的前、后桥,前、后桥左右轮分别装有喷咀,每个喷咀开有两个喷水口,一个对着刹车鼓,另一个对轮胎。水箱无水时,基体的电源接片接通无水显示端,控制板上的无水指示灯亮,提醒司机加水;水箱有水,弹性膜片推动推杆,使电源接片接通电源输出端,经定时器开关送电磁阀,按需要定时独立对前、后桥刹车鼓、轮胎放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和实施例由以下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源接片的结构图。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参照图1,图2,基体[2]的两边装有电磁阀[1]、[14],基体内装有一层弹性膜片[3],为橡胶膜,上盖[4]里装有控制推杆[9],控制推杆的底板[13]紧贴弹性膜片[3],控制推杆[9]下端是底板[13],中部有限位凸台和接片卡口,上端由弹簧[11]压紧,顶端有封盖[10],电源接片[8]分为里、外两层,见图3,里层与外层之间装有反力弹簧[6],里层卡装在控制推杆卡口上,上盖上装有电源输入端[12]、电源输出端[5]、无水显示端[7],电源接片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12],另一端外层触点设置在电源输出端[5]与无水显示端[7]之间。无水状态下,电源接片[8]接通无水显示端;有水推动弹性膜片,由于反力弹簧的作用,电源接片[8]的触点与控制推杆成反方向移动,接通电源输出端[5]。电源输出端[5]经定时器T连接开关K1、K2,K1、K2分别连接电磁阀[1]、[14]的线圈L1、L2,无水显示端[7]连接无水指示灯BD1,在K1、K2可接指示灯BD2、BD3,显示阀的工作。定时器、开关、指示灯装设在控制盒上,控制盒装在驾驶室内,由司机控制。本装置的进水口接水箱,电磁阀出水口分别接前后桥喷水口,接通电源,即可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利用了水控工作,具有无水提示、无水断电、定时关水、放水指示等功能,能独立控制前后桥放水,方便驾驶员的观察和操作控制。其安装容易,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有效冷却刹车鼓和轮胎,提高行车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广旋,未经冯广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415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