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芳氧基环三磷腈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122363.1 | 申请日: | 200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284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1 |
发明(设计)人: | 刘维民;叶承峰;张泽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F9/6593 | 分类号: | C07F9/6593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兰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晓佳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氧基环三磷腈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叙述了一种芳氧基环三磷腈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世界多数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航空发展计划,特别是美国先后制定了先进战术战斗发展计划和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计划,对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负荷、高性能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必将导致润滑油系统耐受极高的工作温度。估计马赫数为2.5时,主体润滑油温度约为204℃;当马赫数为3时,主体润滑油温度约为260℃。当前液体润滑剂在这些温度下工作时,其氧化安定性、热稳定性、蒸发性等均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发达国家已开始研制非酯类润滑油,如氟代醚三嗪、全氟聚醚、全氟烷基醚、聚苯醚(5P4E)等。由于氟代醚三嗪价格昂贵,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全氟聚醚、全氟烷基醚在高温下容易腐蚀铁类合金,并对添加剂的溶解能力和感受性比较差;尽管聚苯醚具有较好的高温安定性和很高的自燃温度,但高至4℃的倾点大大地限制了其使用。因此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又将重点转向了环状磷腈化合物。
芳氧基尤其是氟代芳氧基磷腈和含氟烷氧基磷腈衍生物均具有高自燃点、高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和极低的蒸气压等优点。目前国外已筛选出的磷腈化合物如二(4-氟苯氧基)-四-(3-三氟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X-1P)的低温流动性、氧化稳定性、自燃点、润滑性能、中等温度下的蒸汽压比5P4E好(US5015405)。同时磷腈化合物又是一类很好的磁记录介质润滑剂,添加到全氟聚醚中能降低磁头/磁盘界面间的静摩擦。
磷腈化合物传统的合成方法是在高温(110~160℃)、长时间(16~48小时)反应完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芳氧基环三磷腈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通式(Ⅰ)的芳氧基环三磷腈化合物: 式(Ⅰ)中X为4-F,3-F,4-NO2,4-Ph,4-CHO,4-CH2OH,4-H,4-CH3,4-OCH3,4-F-3-CF3,4-COOR,2-COOR,(R=C1~C8烷基),m=0~6。式(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A)使用原料为式(Ⅱ)的六氯三聚磷腈和式(Ⅲ)的取代酚。 B)在反应介质中,在有固体碱存在下回流反应1~15小时。
制备式(Ⅰ)的方法中反应介质为乙腈、丙酮。
制备式(Ⅰ)的方法中固体碱为无水磷酸钾或无水碳酸钾。
制备式(Ⅰ)的方法中取代酚、固体碱相对于六氯三聚磷腈的投料比例比化学计量比稍过量,过量0.5%~10%(mol)。
本发明所涉及的芳氧基环三磷腈化合物的合成可以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本发明操作简单,可以降低能耗、缩短反应周期。
本发明的式(Ⅰ)磷腈化合物可以单独作为高温润滑剂和计算机硬盘表面润滑剂使用,也可以作为其它高温润滑剂和硬盘表面润滑剂的添加剂使用。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通过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2,2,4,4,6,6-二(4-氟苯氧基)-四(3-三氟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X-1P)的合成
4.0g六氯三聚磷腈,2.7g对氟苯酚,5.9mL间三氟甲基苯酚,16.0g无水磷酸钾,250mL乙腈置500mL烧瓶中,剧烈搅拌,回流反应8小时后,冷却,过滤,蒸除溶剂乙腈,残渣溶于100mL乙酸乙酯中,10%NaOH溶液洗三次,无水Na2SO4干燥,过滤,蒸除乙酸乙酯,得油状液体产物:2,2,4,4,6,6-二(4-氟苯氧基)-四(3-三氟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热分解温度(TGA,N2,升温速率15℃/min)为470℃。实施例2:2,2,4,4,6,6-六(4-氟苯氧基)-环三磷腈的合成
4.0g六氯三聚磷腈,8.1g对氟苯酚,10g无水碳酸钾,180mL丙酮,置500mL烧瓶中,剧烈搅拌,回流反应7小时后,冷却,过滤,蒸除溶剂乙腈,残渣溶于100mL乙酸乙酯中,10%NaOH溶液洗三次,无水Na2SO4干燥,过滤,蒸除乙酸乙酯,得无色晶体。熔点126-127℃。热分解温度(TGA,N2,升温速率15℃/min)为436℃。
实施例3:
2,2,4,4,6,6-二(3-三氟甲基苯氧基)-四(丁氧基羰基苯氧基)-环三磷腈的合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223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合物重氮偶合法合成环氧树脂类高分子染料的方法
- 下一篇:真空除尘器的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