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抗菌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其运用无效
申请号: | 00107688.4 | 申请日: | 200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77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8 |
发明(设计)人: | 舒军;戴承渠 | 申请(专利权)人: | 舒军;戴承渠 |
主分类号: | D01F8/06 | 分类号: | D01F8/06;D01D5/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抗菌 纤维 制备 方法 及其 运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抗菌纤维,属于纺织工业领域,本发明还涉及这种复合抗菌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运用。
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作为常用的纤维材料而广泛用于纺织工业。聚丙烯和聚乙烯各有优点,例如PP纤维熔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而PE纤维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例如将两种材料混配在一起,但效果一直不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纺织工业上是对具有抗菌功能的纺织品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目前的抗菌织品大都是通过将含有消毒、灭菌功能的溶液或材料、甚至药物涂覆在织品表面,用这种方法制得抗菌制品其耐久性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或数次洗涤即失去了抗菌效果,另外这种抗菌制品对纤维本身的性能影响较大,难以为广大用户所接受。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具有抗菌性、耐洗性及舒适性的新型纤维。
本发明人正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市场及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试验得出本发明。具体地说,本发明人找到了一种新型复合抗菌纤维结构,并且研究出其可行的制备方法,并为这种新型纤维设计工业运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抗菌性、耐洗性及舒适性的新型复合抗菌纤维,该纤维同时具有聚丙烯和聚乙烯材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及抗拉性。
本发明所说的复合抗菌纤维为双层芯皮结构,其中芯层为聚丙烯材料、皮层为聚乙烯材料,在所说的皮层聚乙烯材料中以皮层总千重计含有3‰~10‰纳米级银源粉末。
本发明所说的银源粉末可以是任何已知的含银材料,可以是无机材料,也可以是有机材料,其中优选的是银粉、氧化银、溴化银、氯化银、氰化银、铬酸银、硝酸银、磷酸银、硫酸银、硅酸银或磺酸银。
在本发明所说的复合抗菌纤维中,所说的银源粉末粒径为30-100nm。
本发明还提供制备上述复合抗菌纤维的方法,它包括将纳米级(通常是30-100nm)的银源粉末以所说的用量与聚乙烯切片共混成具有抗菌功能的母粒;熔化聚丙烯切片并拉丝成芯层;同时将上面制得的具有抗菌功能的母粒熔化并在上述聚丙烯芯层上复合形成皮层,从而使制得的纤维具有双层芯皮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这种复合抗菌纤维的运用,用于抗菌无纺布。
本发明是利用粉碎成30-100纳米的微颗粒银源粉末,特别是银粉、氧化银、溴化银、氯化银、氰化银、铬酸银、硝酸银、磷酸银、硫酸银、硅酸银或磺酸银粉为无机抗菌剂,将其与聚乙烯(PE)共混熔成有抗菌功能的母粒(切片),然后再与聚丙烯(PP)普通母粒复合成为芯层为PP,皮层为有抗菌功能的特殊的PE材料的双组份纤维,芯层与皮层材料的相对重量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通常PP料占纤维总重量的50-60%,抗菌PE料占总纤维重量的40-50%。
PP的熔点为176℃,PE的熔点为138℃,利用两种熔点温度差异这一特性,利用热风穿透纤维层加热(热风加工),使低熔点的皮层PE熔接,从而形成抗菌无纺布。
由于本发明的复合抗菌纤维其外表皮层为低熔点PE,内芯层PP熔点高,在加工无纺布时,复合纤维可自由纵横结合,加工无纺布不会破坏PP的回弹性,而PE经熔化物理粘合而使纤维结合,这样合理地利用复合纤维的物理结构和两种材料各异的熔点,使这种抗菌无纺布透水性、抗拉性较好,蓬松、柔软、质感优良。PE材料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过敏性,由它加工而成的产品,人们使用起来非常安全。
因为PE是不具有反应性侧基的聚合物,采用纳米级的银源微粒抗菌剂共混在复合纤维外表皮层的PE材料之中,利用纳米级的抗菌剂共混进行改性,解决了现有的用药物对织物进行后整理的溶出缺点,也使加工工艺简化。银源微粒掺入纺丝中,易分散、易干燥、稳定性强,可以长期缓慢地释放。其长效性、耐洗性均比药物后整理方法理想。因为抗菌剂为极细的颗粒,所以共混在纤维中散布均匀表面积增加。因此抗菌剂用量少,成本降低,最重要的是保持了纤维的原有质量,可纺性强,纤维表面光润,适合于加工纺织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舒军;戴承渠,未经舒军;戴承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76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相移掩模
- 下一篇:光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