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主分类
A 农业
B 作业;运输
C 化学;冶金
D 纺织;造纸
E 固定建筑物
F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
G 物理
H 电学
专利下载VIP
公布日期
2023-10-24 公布专利
2023-10-20 公布专利
2023-10-17 公布专利
2023-10-13 公布专利
2023-10-10 公布专利
2023-10-03 公布专利
2023-09-29 公布专利
2023-09-26 公布专利
2023-09-22 公布专利
2023-09-19 公布专利
更多 »
专利权人
国家电网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上海交通大学
更多 »
钻瓜专利网为您找到相关结果4808921个,建议您升级VIP下载更多相关专利
  • [发明专利]一种岩石模型结构面表面孔隙填补方法-CN201510122040.8有效
  • 杜时贵;黄曼;罗战友;雍睿;胡云进;钟振;何智海 - 绍兴文理学院
  • 2015-03-19 - 2017-06-20 - G01N1/28
  • 一种岩石模型结构面表面孔隙填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模型结构面表面清理及养护;(2)模型结构面表面孔隙一次填补,(2.1)养护完成后,将处于保温养护状态下的结构面表面完全湿润,使表面孔隙充满水分;然后利用干毛巾将表面水分擦除,仅使表面孔隙中保留水分;(2.2)表面补孔;(2.3)达到凝结周期后,再次用干毛巾轻轻擦除表面部分粉化的胶凝材料粉末;将养护工具铺盖在结构面表面,结构面表面处于保水状态;(3)模型结构面表面孔隙二次填孔达到填补周期后,重复步骤(2.1)~(2.3),对没有完全填饱满的孔隙进行二次填孔,完成结构面表面孔隙填补。本发明有效填补孔隙、提升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测量精度。
  • 一种岩石模型结构表面孔隙填补方法
  • [发明专利]强吸附水含量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CN202211733694.0在审
  • 田慧会;韦昌富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2022-12-30 - 2023-05-09 - G01N24/08
  • 本申请公开了强吸附水含量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水密度;检测土体,得到土体的孔隙水所处的孔隙表面积、孔隙水所处的孔隙体积和土体的比表面积;采用核磁共振仪检测土体,得到孔隙水的纵向弛豫时间;对土体进行核磁共振变场实验,得到土颗粒表面强吸附水层的弛豫时间;根据孔隙水的纵向弛豫时间、孔隙水所处的孔隙表面积和孔隙水所处的孔隙体积,得到纵向弛豫率;根据纵向弛豫率和土颗粒表面强吸附水层的弛豫时间,得到土体颗粒表面的强吸附水层厚度;根据土体的比表面积、土体颗粒表面的强吸附水层厚度和水密度,得到土体强吸附水含量。
  • 吸附水含量测试方法装置介质电子设备
  • [发明专利]用于换热器的传热管-CN201680073800.3有效
  • A.A.阿拉亚里;M.亚兹达尼 - 开利公司
  • 2016-12-09 - 2020-06-05 - F28F13/00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热能交换管,所述热能交换管包括管内表面和径向地偏离所述管内表面的管外表面。所述管外表面包括图案化的孔隙,其中所述管外表面的多个高孔隙率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孔隙率以有助于流体经由毛细流动径向向内地流动,并且所述管外表面的多个低孔隙率区域具有相对较低的孔隙率以有助于蒸气离开所述管外表面
  • 用于换热器传热
  • [发明专利]玻璃板和玻璃板的制造方法-CN201880010296.1有效
  • 伊藤淳;长泽郁夫 - AGC株式会社
  • 2018-01-30 - 2022-04-29 - C03B33/09
  • 成品线具有由配置在第一主表面上的多个面内孔隙构成的第一面内孔隙列,构成该第一面内孔隙列的各面内孔隙分别具有对应的成品线用内部孔隙列。此外,释放线具有多个释放线用内部孔隙列。当将各释放线用内部孔隙列延伸至第一主表面时,延伸线与第一主表面相交的点称为假想面内孔隙时,相互相邻的假想面内孔隙之间的最大中心间距离P2max大于第一主表面中的相互相邻的上述面内孔隙之间的最大中心间距离
  • 玻璃板制造方法
  • [发明专利]复合多孔体-CN200680033706.1无效
  • 敷波保夫 - 他喜龙株式会社
  • 2006-09-13 - 2008-09-17 - A61L27/00
  • 一种复合多孔体,包括可生物降解和可生物吸收的聚合物,该聚合物含有分散在其中的生物活性生物陶瓷颗粒,所述复合多孔体在其内部具有孔径为40-600μm的大孔隙1和孔径为1μm或更小的小孔隙2,至少部分大孔隙1和至少部分小孔隙2构成互连孔隙。小孔隙2在包围大孔隙1的可生物降解和可生物吸收的聚合物壁3中以及壁3的表面中形成。优选所有孔隙的40%或更多构成互连孔隙。在所述复合多孔体中包围大孔隙1的壁3逐渐以从所述壁的表面(大孔隙1的内表面)向所述壁内部方向被骨组织置换,以及以从在壁3中的小孔隙2的内表面向周围部位方向被骨组织置换。
  • 复合多孔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