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力吸引测量细胞力学性能的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9977.4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0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42 | 分类号: | C12M1/42;C12M1/36;C12M1/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力吸引测量细胞力学性能的仪器。目前的设备存在费用高昂、测量精度低等问题。本发明中的DA转换模块的基准原由电源管理模块提供,控制通过电磁铁电流的大小从而改变磁场;最小系统模块选用STM32F103,该模块是系统的运算与处理核心,控制DA转换模块与液晶控制模块;液晶控制模块是显示界面与人机交互触屏的接口;出于整个系统的安全问题,增设隔离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为主控芯片,液晶控制模块与隔离模块提供电源,DA转换模块分别接左右两个电磁线圈,用于产生电磁场,对处理过的细胞进行测量。本发明便于携带、使用面广、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 ||
搜索关键词: | 磁力 吸引 测量 细胞 力学性能 仪器 | ||
【主权项】:
电磁力吸引测量细胞力学性能的仪器,包括DA转换模块,最小系统模块、液晶控制模块、输出隔离模块和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A转换模块包括第一谐振电阻R24,第一无源晶振X1,第一旁路电容C20,第二旁路电容C21,第一滤波电容C19,第一限流电阻R22,第二限流电阻R23,第一直插LED灯DS5,第二直插LED灯DS6,第一DB9接口J3,DA芯片U9,FLASH芯片W1;DA芯片U9第1引脚接TOIM‑RST引脚;DA芯片U9第2引脚接TOIM‑BR引脚;DA芯片U9第3引脚接RD232引脚;DA芯片U9第4引脚接TD232引脚;DA芯片U9第5引脚悬空不接;DA芯片U9第6引脚与第一谐振电阻R24的一端、第一旁路电容C20的一端、第一无源晶振X1的一端相接;第一谐振电阻R24的另一端与第一无源晶振X1的另一端、DA芯片U9第7引脚、第二旁路电容C21的一端相接;第二旁路电容C21的另一端和第一旁路电容C20的一端相接并接GND;DA芯片U9第8引脚接GND;DA芯片U9第9引脚与第二限流电阻R23的一端相接;第二限流电阻R23的另一端和第二直插LED灯DS6的阴极相接;DA芯片U9第10引脚与第一限流电阻R22的一端相接;第一限流电阻R22的另一端和第一直插LED灯DS5的阴极相接;第一直插LED灯DS5的阳极、第二直插LED灯DS6的阳极与电源VCC3.3相连;DA芯片U9第11、12、13引脚悬空;DA芯片U9的第14引脚与第一DB9接口J3的第2引脚相接;DA芯片U9的第15引脚与第一DB9接口J3的第6引脚相接;DA芯片U9的第16引脚与第一滤波电容C19的一端及电源VCC3.3相接;第一滤波电容C19的另一端接GND;FLASH芯片W1的第1引脚和引脚FLASH_CS相连;FLASH芯片W1的第2引脚和引脚SPI1_MISO相连;FLASH芯片W1的第3、7、8引脚和电源VCC3.3相连;FLASH芯片W1的第4引脚和GND相连;FLASH芯片W1的第5引脚和引脚SPI1_MOSI相连;FLASH芯片W1的第6引脚和引脚SPI1_SCK相连;所述的最小系统模块包括芯片STM1,第一有源晶振U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6,第五滤波电容C7,第六滤波电容C1,第七滤波电容C5,第一电感L1,第一接插件U2,第二接插件U3;芯片STM1的第5脚接第一有源晶振U1的第4脚;第一有源晶振U1的第1脚接电源VCC3.3、第一有源晶振U1的第2脚悬空、第一有源晶振U1的第3脚接地;芯片STM1的第12脚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阴极、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一端和GND;芯片STM1的第13脚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极、第三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源VCC3.3;芯片STM1的第18脚接GND、第四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接芯片STM1的第19脚;芯片STM1的第31脚接GND、第五滤波电容C7的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接芯片STM1的第32脚;芯片STM1的第47脚接GND、第七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接电源VCC3.3和芯片STM1的第48脚;芯片STM1的第63引脚接GND、第六滤波电容C1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接电源VCC3.3和芯片STM1的第64脚,第一接插件U2的第1脚接引脚SW3,第2脚接引脚SW2,第4脚接引脚SW1,第8脚接引脚SW0,第二接插件U3的第1脚接引脚SW7,第2脚接引脚SW6,第4脚接引脚SW5,第8脚接引脚SW4;所述的液晶控制模块包括第三接插件U4,液晶模块U6,第一下拉电阻R9,第二下拉电阻R11,第三限流电阻R17,第三直插LED灯DS4,第八滤波电容C16,第九滤波电容C15,第一上拉电阻R14,第二上拉电阻R15,第三下拉电阻R16,第四下拉电阻R18,第五下拉电阻R19;液晶模块U6的第1引脚与第一下拉电阻R9的一端相连;第一下拉电阻R9的另一端和GND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2引脚与引脚XWR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3引脚与GND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4引脚与引脚XRD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5引脚与第三接插件U4的第4引脚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6引脚与GND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7引脚悬空;液晶模块U6的第8引脚与第二下拉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第二下拉电阻R11的另一端与GND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9引脚与引脚INT0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10引脚与引脚AB10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13引脚和第三直插LED灯DS4的阴极相连;第三直插LED灯DS4的阳极和第三限流电阻R17的一端相连;第三限流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电源VCC3.3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17引脚和第八滤波电容C16的一端、GND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18引脚和第八滤波电容C16的另一端、电源VCC3.3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23引脚和第五下拉电阻R19的一端相连;液晶模块U6的第24引脚与第四下拉电阻R18的一端相连;第四下拉电阻R18的另一端,第五下拉电阻R19的另一端接GND;液晶模块U6的第28引脚接GND;液晶模块U6的第33引脚接第三下拉电阻R16的一端;第三下拉电阻R16的另一端接GND;液晶模块U6的第34引脚接第二上拉电阻R15的一端,第35引脚接第一上拉电阻R14的一端,第一上拉电阻R14的另一端、第二上拉电阻R15的另一端接电源VCC3.3;液晶模块U6的第38引脚接第九滤波电容C15的一端和GND,第39引脚接第九滤波电容C15的另一端和电源VCC3.3;所述的输出隔离模块包括第十滤波电容C10,第三上拉电阻R7,第四限流电阻R12,第十一滤波电容C11,第一匹配电阻R8,第二匹配电阻R10,第三匹配电阻R13,第二DB9接口J1和第一隔离模块U7;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1引脚和第十滤波电容C10的一端、第三上拉电阻R7的一端及电源VCC3.3相连;第十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和GND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2引脚和GND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3引脚和引脚RXD‑ADM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4、5引脚和引脚RTS‑ADM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6引脚和引脚TXD‑ADM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7引脚和第三上拉电阻R7的另一端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8引脚和第四限流电阻R12的一端及GND相连;第四限流电阻R12的另一端和引脚RTS‑ADM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9引脚和0V_iso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10、11、14引脚悬空不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12引脚和第二DB9接口J1的第3引脚、第二匹配电阻R10的一端、第三匹配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13引脚和第二DB9接口J1的第8引脚、第一匹配电阻R8的一端,第二匹配电阻R10的另一端相连;第一匹配电阻R8的另一端和+5V_iso相连;第三匹配电阻R13的另一端和0V_iso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15引脚和0V_iso相连;第一隔离模块U7的第16引脚与第十一滤波电容C11的一端及+5V_iso相连;第十一滤波电容C11的另一端和0V_iso相连;所述的电源模块包含第一电源隔离模块U5,第十二滤波电容C9,第十三滤波电容C12,第十四滤波电容C13,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四接插件JPU1,第五接插件J2,第六接插件JP2,第一3.3V稳压芯片L2,第十五滤波电容C8,第十六滤波电容C14;第一电源隔离模块U5的第1引脚和电源VCC5.0、第十二滤波电容C9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源隔离模块U5的第2引脚和第十二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GND相连;第一电源隔离模块U5的第3引脚和OV_iso、第十三滤波电容C12的一端、第十四滤波电容C13的一端、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第一电源隔离模块U5的第4引脚和+5V_iso、第十三滤波电容C12的另一端、第十四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第一3.3V稳压芯片L2的第1引脚接电源VCC5.0、第十五滤波电容C8的正极相连;第一3.3V稳压芯片L2的第3引脚接电源VCC3.3、第十六滤波电容C14的正极相连;第一3.3V稳压芯片L2的第2引脚与GND、第十五滤波电容C8的阴极、第十六滤波电容C14的阴极相连;第四接插件JPU1的第1引脚和引脚USART1‑RXD相连;第四接插件JPU1的第2引脚和引脚USART1‑TXD相连;第四接插件JPU1的第3引脚和GND相连;第五接插件J2的第1号引脚接VCC5.0V,第2引脚接地,第六接插件JP2的第1、3引脚接地,第2引脚接BOOT1,第4引脚接B00T0;所述的DA芯片U9型号为DAC0832,液晶模块U6型号为xpt2046,第一隔离模块U7型号为BS12W12,芯片STM1型号为STM32F103RBT6。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689977.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