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43627.0 | 申请日: | 202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2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张耀宗;杨永;严珊;张宁;高群丽;张旺;李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睿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51 | 代理人: | 王融生 |
地址: | 063210 河北省唐山***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深度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包括抽吸泵以及并排设置的电絮凝装置和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电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槽及设置在絮凝槽内的阳极极板组、阴极极板组和污泥沉淀单元;阳极极板组和阴极极板组分别连接电源的正负极,与电源构成回路;污泥沉淀单元设置在絮凝槽底部,用于收集产生的沉淀;絮凝槽远离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一侧的槽壁下部开有进水口;絮凝槽靠近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一侧的槽壁上端设有导流管道;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用于向水中鼓入臭氧、通过曝气对水进行处理并通过平板膜对水进行过滤;抽吸泵用于将平板膜过滤后的水抽出。该装置能够较好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TP、氨氮、浊度、色度,保障出水中细菌达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深度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除磷、去除COD、浊度以及满足出水细菌要求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对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逐渐加大,使得水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在我们的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原来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8918-2002)中的一级B提高到现在的一级A。随着国家对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对水环境的要求逐渐严格,指标由原来的一级A提高到类四类(《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有些地方标准要求的更加严格。现有的大中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基本饱和,主要面临着提标改造进行深度处理的问题,而小型污水处理厂或者污水处理站在保障出水水质的有效性和长期性或者水质指标的提升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出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色度、总磷(TP)等相关指标不达标。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包括抽吸泵以及并排设置的电絮凝装置和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所述电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槽及设置在絮凝槽内的阳极极板组、阴极极板组和污泥沉淀单元,所述阳极极板组和阴极极板组分别连接电源的正负极,与电源构成回路,电解产生的金属阳离子与水中的OH-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吸附能力较强的絮体,通过电中和和网捕作用,与水中杂质形成沉淀;所述污泥沉淀单元设置在所述絮凝槽底部,用于收集所述沉淀;在所述絮凝槽远离所述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一侧的槽壁下部开有一进水口,用于引入污水;在所述絮凝槽靠近所述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一侧的槽壁上端设有一导流管道,用于将絮凝后的水引入所述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所述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用于向水中鼓入臭氧,通过曝气对水进行处理并通过平板膜对水进行过滤;所述抽吸泵经管道连接所述平板膜,用于将经平板膜过滤后的水抽出。
其中,所述阳极极板组包括竖直且平行设置的平板电极和多块波纹板电极,所述平板电极和多块波纹板电极的顶部通过多根绝缘的连接杆连接,并通过所述连接杆悬空安装在絮凝槽上部,所述平板电极与絮凝槽远离所述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一侧的内壁绝缘连接;
所述阴极极板组包括竖直且平行设置的平板电极和多块波纹板电极,所述平板电极和多块波纹板电极的底部通过多根绝缘的连接杆连接,并通过该连接杆安装在絮凝槽的下部,所述平板电极与絮凝槽另一侧的内壁绝缘连接;
所述阳极极板组和阴极极板组的波纹板电极穿插设置且互不接触,波纹板电极和平板电极的两侧端面均与絮凝槽的壁面绝缘连接,将絮凝槽的上部空间分隔成顶部或底部连通的多个腔室;
在絮凝槽远离所述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一侧的槽壁下部开有一进水口;在絮凝槽靠近所述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一侧的槽壁上端设有一导流管道,用于絮凝后的水引入所述臭氧--平板陶瓷膜过滤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36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性淀粉生产多釜联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树莓派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