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效抑制牡丹籽油氧化酸败的保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79655.3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69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迎秋;孙桂金;卢艳慧;梁艳;王晨莹;赵祥忠;田文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鲁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D9/06 | 分类号: | A23D9/06;A23D9/007;A23P10/30;A23L33/115;A23L33/125;A23L33/185;A23L33/17;A23L33/19;A61K8/92;A61Q1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郑平 |
地址: | 25035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效 抑制 牡丹 氧化 酸败 保藏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效抑制牡丹籽油氧化酸败的保藏方法,属于油脂加工领域。本发明以牡丹籽油为芯材,加入特定比例的乳化剂利用高速剪切机使牡丹籽油得到乳化,再加入特定比例的活性复合材料溶解液,采用高速剪切器使其预乳化,再通过高压均质制备均一稳定的乳状液,通过喷雾干燥制得的活性复合牡丹籽油产品,包埋率在82.4%~93.6%之间,货架期在31~35个月之间。通过本发明制备活性复合牡丹籽油产品的原料易得,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不仅绿色环保,而且有益于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整个制备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牡丹籽油的功能活性,延长了牡丹籽油的保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牡丹籽油稳定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效抑制牡丹籽油氧化酸败的保藏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牡丹籽油作为一种新资源食品,含有9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超过40%,是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且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护视力,改善记忆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文件,倡导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补充α-亚麻酸,一些国家还规定要将α-亚麻酸或其它衍生物添加到指定的食品中。同时,牡丹籽油中还含有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微量元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在抗氧化、保肝、降血脂、降血糖、防晒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牡丹籽油不仅营养价值极高,而且无急性、慢性及遗传毒性,被营养学家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油”。因此,牡丹籽油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纯天然植物油脂。
目前,牡丹籽油包装形式主要是采用桶装(塑料桶)和瓶装(玻璃瓶),桶装和瓶装不利于贮藏运输,而且光照会加速牡丹籽油的氧化,产生的过氧化物、氢氧化物、醛、酮、低分子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等化学物质,不仅造成其营养成分的损失,给人体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牡丹籽油充氮瓶装的形式,虽然充氮保护了牡丹籽油,延长了保质期,但此方法适用于微量的玻璃瓶装,在包装量和食用时受到了限制,而且玻璃瓶装易碎不利于运输。
活性复合包埋技术是把芯材(添加剂、油脂、营养物质等)与乳化剂进行乳化结合,再利用适宜的活性复合材料对其进行包裹,从而得到活性复合产品的一种新型食品加工技术。目前,活性复合包埋技术通过工艺、设备、材料的不断完善使其技术变得较为成熟,在食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但发明人发现:对于牡丹籽油的包埋工艺仍有待提高,以更好地满足其商品化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效抑制牡丹籽油氧化酸败的保藏方法,所述的方法制备活性复合牡丹籽油产品,包埋率在82.4%~93.6%之间,货架期在31~35个月之间。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效抑制牡丹籽油氧化酸败的保藏方法,包括:
将活性复合材料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活性复合材料溶液;
将多种乳化剂进行复配,得到的亲水疏水平衡值为9.5~11.5的复合乳化剂;
将牡丹籽油与所述复合乳化剂混合、乳化,形成牡丹籽油乳化液;
向所述牡丹籽油乳化液中加入所述活性复合材料溶液,预乳化、高压均质,形成乳状液;
将所述乳状液喷雾干燥,得到活性复合牡丹籽油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鲁工业大学,未经齐鲁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96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