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高水稻耐冷的分子育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1970.0 | 申请日: | 202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3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郭震华;蔡丽君;刘传雪;王瑞英;关世武;王立楠;马文东;杜晓东;周通;盖志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87 | 分类号: | C12N15/87;A01H5/10;A01H6/46;A01H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张晓冬 |
地址: | 1540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提高 水稻 分子 育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提高水稻耐冷的分子育种方法,涉及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存活率高且产量高的水稻通过多代自交,获得亲本1,选择具有抗冷性的水稻通过多代自交,获得亲本2,获取亲本2的DNA,并将亲本2的DNA导入亲本1,然后经过多代耐冷筛选,得到耐冷性强存活率高且产量高的水稻品种。本发明,通过将抗冷水稻的DNA导入存活率高且产量高的水稻体内,然后通过多代耐冷筛选,得到耐冷性强存活率高且产量高的水稻品种,从而提高了水稻的耐冷性,提高了水稻在寒冷情况下的存活率,防止寒冷天气对水稻生产与结穗产生影响,保证了粮食的产量,使水稻具有更高的种植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提高水稻耐冷的分子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尤其在亚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将水稻作为主食,水稻是一种喜温植物,常在夏季种植,若是在种植过程中遭遇低温天气,低温会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速度,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幼苗死亡,同时在水稻抽穗期还会影响水稻的抽穗率,影响水稻的产量。
现有的存活率较高以及产量较高的水稻往往不具有抗寒能力,在遇到寒冷天气时,会影响粮食产量,而耐冷水稻往往存活率以及产量较低,难以达到较好的粮食产量,实际的种植价值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提高水稻耐冷的分子育种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提高水稻耐冷的分子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存活率高且产量高的水稻通过多代自交,获得纯化的亲本1,选择具有抗冷性的水稻通过多代自交,获得纯化的亲本2;
S2:采用CTAB法提取亲本2的DNA;
S3: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对S2中提取的DNA进行酶切,获取酶切的亲本2的DNA;
S4:通过花粉管道法将S3中获取的酶切的亲本2的DNA导入亲本1,通过亲本1结穗,获得F1代种子;
S5:将F1代种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实验组的F1代种子种植在控温箱内,通过控制控温箱内的温度,对实验组种植的F1代进行冷处理,同时将对照组的F1代种子种植在大棚内,分别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并获取实验组存活的F1代的种子,得到F2代种子;
S6:将F2代种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实验组的F2代种子种植在控温箱内,通过控制控温箱内的温度,对实验组种植的F2代进行冷处理,同时将对照组的F2代种子种植在大棚内,分别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并获取实验组存活的F2代的种子,得到F3代种子;
S7:将F3代种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实验组的F3代种子种植在控温箱内,通过控制控温箱内的温度,对实验组种植的F3代进行冷处理,同时将对照组的F3代种子种植在大棚内,分别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并获取实验组存活的F3代的种子,得到F4代种子;
S8:将F4代种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实验组的F4代种子种植在控温箱内,通过控制控温箱内的温度,对实验组种植的F4代进行冷处理,同时将对照组的F4代种子种植在大棚内,分别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并获取实验组存活的F4代的种子,即可得到耐冷性强存活率高且产量高的水稻品种。
优选的,所述的育种方法中步骤S2具体为:
a:将亲本2的新鲜叶片叶脉去掉,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入液氮快速研磨成粉末状,转入2mL离心管,加入65℃预热的CTAB提取液900uL充分混匀,65℃保温40-60min;
b:将步骤a中的离心管内加入等体积的体积比为24:1的氯仿和异戊醇混合液轻轻摇动混合然后离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19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