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斑铜走银的工艺方法及熔炼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2990.1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6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李碧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滇工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4C1/26 | 分类号: | B44C1/26 |
代理公司: | 武汉聚信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58 | 代理人: | 马尚伟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斑铜走银 工艺 方法 熔炼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斑铜走银的工艺方法及熔炼装置,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该生斑铜走银的工艺方法包括原料挑选清理、熔炼锻打成型等步骤,选用天然生斑铜,将铜块上的石头等杂物用凿子剔除,将清理后的铜块放入熔炼装置内,使其变软,取出铜块利用工具反复锻打成片状,在锻打过程中不断把铜块回火处理,按照产品要求绘制图案,根据图案纹样,使用錾子进行錾刻,按照錾刻出的凹槽长度切割纯银料,利用火枪加热纯银料至其熔化形成液态,直至液态银熔入錾刻凹槽内,待走线银自然冷却后,可将生斑铜走银片运用于所需制作的器型上,本发明的工艺方法丰富了传统斑铜、乌铜走银等产品的市场,对民族工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生斑铜走银的工艺方法及熔炼装置。
背景技术
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的特产,因其表面有离奇、闪耀、金红交错的结晶斑纹而得名。生斑铜制品的特点是较薄、斑纹较小、有锐角且为天然构成,有很好的折光性和立体感,由于其色彩瑰丽斑驳,金黄交错,加上做工精湛,造型醇厚古朴,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滇铜之美,是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
目前常用的走银工艺多为乌铜走银,加工前期需要使用一定比例的铜和黄金等金属元素炼制乌铜合金,程序复杂,且乌铜无法达到生斑铜铜中透斑、雍容华贵的造型观赏特点,再加上由于生斑铜原料日渐稀少,制作成本增高,生斑铜走银工艺技术未能有效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斑铜走银的工艺方法及熔炼装置,其目的在于记录生斑铜走银技术的工艺方法,丰富传统斑铜、乌铜走银等产品的市场,对民族工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斑铜走银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挑选清理,选用天然生斑铜,将开采出的天然生斑铜块上的石头等杂物用凿子剔除;
S2,熔炼锻打成型,将清理后的铜块放入熔炼装置内,使其变软,再取出铜块利用铁棒和锤等工具反复锻打成片状,在锻打过程中需要不断把铜块送回熔炼装置内回火处理;
S3,绘制图案,按照产品要求用笔将图案绘制于已经锻打成片状的生斑铜上;
S4,錾刻图案,根据图案纹样,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錾子按照绘制的图案进行錾刻,錾刻的深浅和角度需保持一致;
S5,加热走银,使用纯银为原料,按照錾刻出的凹槽长度切割纯银料放置于錾刻凹槽的前端,利用火枪加热纯银料至其熔化形成液态,并顺着錾刻凹槽流动至末端,直至液态银熔入錾刻凹槽内;
S6,冷却待用,待走线银自然冷却后,可将生斑铜走银片运用于所需制作的器型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2中锻打时回火处理需逐渐频繁,开始时锻打三遍回火一次,到最后锻打一遍回火一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2中熔炼装置内熔炼温度为80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2中锻打后生斑铜片的厚度为0.8-1.5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4中錾刻深度为0.2mm~0.5mm,錾刻图案为直线时,錾子与生斑铜片成90°夹角,錾刻图案为曲线时,錾子与生斑铜片成45°~60°夹角。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5中纯银料的纯度为99.9%,纯银料的加热温度为961.8℃。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斑铜走银的熔炼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滇工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未经云南滇工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29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