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和具核梭杆菌的口服海洋多糖纳米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6166.3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2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卢乾;潘雪;张鹏;杨雪;杨文哲;管华诗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107 | 分类号: | A61K9/107;A61K31/737;A61K31/722;A61P31/04;A61P1/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灿烂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56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26606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抑制 幽门 螺旋 杆菌 具核梭 口服 海洋 多糖 纳米 胶束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时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和具核梭杆菌的口服多糖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海洋来源的多糖,制备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纳米胶束,可以更好的有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和具核梭杆菌生长,实现单一产品同时具备两种致病菌在胃和肠道的清除,全面有效调节胃肠道功能,保护胃肠道。其制备方法简单,易实现产业化,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同时为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在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药物生物制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同时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和具核梭杆菌的口服海洋多糖纳米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胃肠肿瘤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约457万。其中,胃癌新增患者和死亡人数分别为47、37余万人,发病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三;结直肠癌新发55余万人,发病率已上升至第二,而新增死亡28万人,位居第五。临床数据显示,我国胃肠肿瘤5年生存率仅有30%,与发达国家(如:日本和韩国,60%以上)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分析其原因,一是几十年前我国特有的饮食生活习惯、经济、认知等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普遍缺乏胃肠保健意识,放任自流,普通的炎症易进展为癌症;二是针对已患癌症者,临床治疗手段有限,如:80%胃癌患者在6个周期(约6个月)化疗后,会对一线化疗药物(氟尿嘧啶、铂类和紫杉醇类)产生耐药,化疗耐药是造成胃癌复发和不良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人们保健意识迅速提升。当前,如何有效维持胃肠道健康,对未患癌者预防疾病发生,对已患癌者推迟耐药进程改善预后,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我国胃肠相关临床、科研机构研发的重点和难点。
胃肠道作为微生物与人体共生的最主要部位,其健康毋庸置疑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如: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G-,定植在胃窦部,具有很强的传染性(50%以上感染率),且宿主免疫系统无法自主清除。HP不仅直接感染上皮细胞,分泌cagPAI、VacA等毒力因子,促进炎症反应,也可侵入胃底腺深处,以R-spondin/Axin2/Wnt途径诱导干细胞过度增殖,造成DNA损伤,增加患癌风险。临床数据表明,60%以上的胃癌患者存在HP感染。此外,HP在胃癌化疗耐药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HP可通过NF-κB及下游cyclin D1、COX2控制P-gp表达而降低化疗敏感性;也可调控HER-2、VEGF、c-Met、mTOR等受体丰度影响HER-2或PI3K/AKT靶向药物的疗效;此外多种microRNA也被证实参与HP引起的化疗耐药。可见,HP与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在胃癌发生发展治疗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早期发现且有效干预HP对预防和控制胃肠疾病具有重大价值。
结直肠中菌群数量更为庞大,病理状态下致病菌直接与肠上皮接触,也可通过代谢物(如:胆汁酸)或分泌毒素(如:大肠菌素、杆菌毒素等)等因子致癌。其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被证明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N(G-),原为消化道-口腔中常见疾病(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近年发现,FN通过可粘连蛋白粘附于为患病者的生物膜和正常细胞,直接诱导癌细胞发生并调控肿瘤微环境,导致结直肠癌。此外,对已患结肠癌者,FN介导的TLR4/MYD88自噬过程限制了其预后,后续有针对性的FN干预可极大改善治疗效果。可见,FN与直结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在直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乃至后续治疗中起关键作用。因此,FN的有效干预对预防和控制包括:口腔、胃肠在内的消化道疾病具有重大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61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