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无接触接地回流系统、方法及轨道交通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2970.6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8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胡学永;肖石;李亮亮;石国德;王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B61F5/5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圣梅 |
地址: | 26610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接触 接地 回流 系统 方法 轨道交通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分布式无接触接地回流系统、方法及轨道交通车辆,包括:直流‑交流逆变电源、交流‑直流逆变电源、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所述直流‑交流逆变电源将接触网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源,所述发射线圈的输入端用来连接直流‑交流逆变电源的输出端;所述接收线圈的输出用来连接交流‑直流逆变电源的输入端,交流‑直流逆变电源将接收到的交流电逆变为直流电,通过接地线传输到轮轴上,进而通过车轮与钢轨的接触,将电流流回变电所。采用无接触分布式的接地回流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接触方式跳动产生的电火花和浪涌电压,延长接地装置的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回流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分布式无接触接地回流系统、方法及轨道交通车辆。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传统的设置了受电弓的轨道交通车辆,需要通过接地碳刷与转动的受流盘接触,将牵引电流或车体保护接地电流引到轮轴,再通过车轮-钢轨以及与钢轨并联的土壤、回流电缆流回变电所。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接地碳刷的跳动会造成受流不稳定,甚至因为接触的跳动会产生电火花,在接地环路中形成浪涌过压,造成电路电位以及与接地线连接的车体电位的抬升,危害牵引供电设备和与车体连接的电子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分布式无接触接地回流系统、方法,本发明采用无接触分布式的接地回流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接触方式跳动产生的电火花和浪涌电压,延长接地装置的寿命。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公开了分布式无接触接地回流系统,包括:
直流-交流逆变电源、交流-直流逆变电源、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
所述直流-交流逆变电源将接触网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源,所述发射线圈的输入端用来连接直流-交流逆变电源的输出端;
所述接收线圈的输出用来连接交流-直流逆变电源的输入端,交流-直流逆变电源将接收到的交流电逆变为直流电,通过接地线传输到轮轴上,进而通过车轮与钢轨的接触,将电流流回变电所。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采用无接触的方式进行能量的传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采用线圈固定装置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发射线圈安装在转向架轴箱端盖上,所述接收线圈安装在转向架车轴端部的法兰盘上。
第二方面,公开了分布式无接触接地回流方法,包括:
将接触网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源并传输至发射线圈的输入端;
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采用无接触的方式进行能量的传输;
将接收到的接收线圈的输出的交流电逆变为直流电,通过接地线传输到轮轴上,进而通过车轮与钢轨的接触,将电流流回变电所。
第三方面,公开了轨道交通车辆,包括:
若干车厢,每节车厢的车轮处均安装有所述无接触接地回流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此种无接触式的接地回流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接触方式跳动产生的电火花和浪涌电压,因为无接触,可以做到免维护,无需定期更换磨损的碳刷,大大延长了接地系统的检修周期。
通过每个转向架轮对轴端安装分布式的无接触回流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每个转向架轮对轴端节点的回流电流,由于拉弧和电流大小呈正比,当接地数量多,每个节点的电流就小,拉弧就小,降低列车经过轨道绝缘节位置时的轮轨之间的拉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29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