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6122.1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74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魏焕卫;衣兰法;郭英厚;郑晓;李传斌;白力源;刘亚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5/11 | 分类号: | E21D5/11;E21D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任欢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挂 式逆作墙 工作 支护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井支护结构强度差的问题,具有提高工作井支护结构,便于施工的有益效果,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包括井壁,从上到下井壁包括多段,相邻两段井壁之间连接,井壁顶部向其周侧延伸设置压顶板,压顶板与井壁连接形成悬挂井壁;井壁外侧沿着压顶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排支护桩,支护桩内部中空设置,压顶板与各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压顶板的浇筑、支护桩内部灌注混凝土实现连接,所有的支护桩与压顶板作为复合悬挂受力结构以悬挂井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支护领域,尤其是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随着城市建筑物不断密集化,如何减少施工对道路交通及周边建筑物影响、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成本成为顶管工程的热点问题。在顶管工程中,顶管工作井在工程中作用至关重,是顶管工程中唯一需要开挖地面的工序。目前,顶管工作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工期长、成本高、安全性等问题。沉井和逆作施工是顶管工作井基坑支护最常用的方法。沉井施工,具有井壁刚度、强度、安全系数较大等优点,但沉井的位置标高需严格控制,并且易倾斜且难纠偏,此外工期较长,对周围建(构)筑物影响较大,且易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而逆作法施工,进行地下结构施工时,对基坑不架设临时支撑,而是利用结构本身来作为挡土墙,同时作为支撑,采取从上而下依次开挖和构筑结构体的施工方法,这种方法基本弥补了沉井施工的缺点,它工期短、适用于小空间、对周边土体和建筑影响小。
目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围绕工作井支护结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工作井支护结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多数是采用桩承悬挂技术进行逆作井壁,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作为支撑桩在井壁外侧环状均布置,桩顶设支撑环梁,环梁与外壁浇筑成整体用以克服井壁墙体自重,外壁外侧无任何支护结构,其结构受力体系存在不足,只能靠外壁支撑桩平衡环梁传递的墙体自重,当应用于工作井有可能因为逆作墙壁过重造成环梁结构发生破坏,并且施工时绑扎井壁钢筋,施工较为困难,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有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能够比较容易地控制外壁的沉降,易于控制工作井的位置精度和施工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包括井壁,从上到下井壁包括多段,相邻两段井壁之间连接,井壁顶部向其周侧延伸设置压顶板,压顶板与井壁连接形成悬挂井壁;井壁外侧沿着压顶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排支护桩,支护桩内部中空设置,压顶板与各支护桩的顶部通过压顶板的浇筑、支护桩内部灌注混凝土实现连接,所有的支护桩与压顶板作为复合悬挂受力结构以悬挂井壁。
上述的支护结构,支护桩与压顶板、井壁连为一体,支护桩设有多排,形成了结构较为稳定的复合悬挂体系,能够可靠悬挂工作井的井壁,整体结构采用支护桩及压顶板受力、不同节段井壁之间传递荷载,传力路径清晰、构造简单,相对于传统的逆作结构,受力更加合理,适用于深度较大的工作井,并且因多段分别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每一段所述的井壁均为现场浇筑件,相邻两段井壁通过井壁内侧的钢丝网和混凝土的浇筑实现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从井壁向外,沿着压顶板的宽度方向,支护桩共设置三排,分别为内侧托换支护桩、中间支撑桩和外侧抗拔支护桩,内侧托换支护桩围绕井壁周侧设置一圈,内侧托换支护桩与中间支撑桩之间间隔设定距离,中间支撑桩与外侧抗拔支护桩之间间隔设定距离。
如上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所述内侧托换支护桩的设置数量大于所述外侧抗拔支护桩的设置数量,而且内侧托换支护桩与井壁外侧接触或连接;
所述中间支撑桩的顶端设于所述压顶板对角线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61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