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4641.2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6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郭怀新;周建军;王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电芯谷高频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3 | 分类号: | H05B3/03;H05B3/06;H05B3/02;H05B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率密度 热源 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器件主要包括功能管芯、框架外壳、内部键合金丝和互联输入端;所述功能管芯采用蛇形等列递减阵列结构实现热分布的均匀性,提升热源功率密度;所述框架外壳采用内嵌结构,使功能管芯直接嵌入框架外壳底部,可直接与散热热沉或散热器接触,减低高功率密度热源内部热阻;所述内部键合金丝实现对功能管芯的电路输入;所述互联输入端采用键合基板与垂直插拔式铜管结构,实现对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的功率输入。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器件可实现高功率密度、低器件热阻和便捷应用等特性,有效满足器件热管理开发领域对高功率密度器件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功率器件热管理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器件向着小型化、多功能化及大功率化的发展,热效应成为微电子器件性能和可靠性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主要因为大功率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由于小型化的原因导致热积累严重,引起器件结温的急剧升高,导致器件的电学性能衰减和寿命等可靠性严重下降。热管理已成为目前微电子功率器件研究的热点方向。
而热管理技术的各类开发均需要进行散热能力的测试验证,目前常规微电子器件因加电途径复杂、集成困难和经济性较差等原因,难以满足各类热管开发技术的散热验证需求。因此,探索便捷、经济和可产生大功率的热源器件,解决微电子领域对散热技术能力的验证需求,对促进热管理技术开发和缩短研发周期都具有极大意义,成为目前热管理领域重要的产品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包括功能管芯、框架外壳、内部键合金丝和互联输入端;
所述框架外壳采用内嵌结构,功能管芯嵌入框架外壳底部,直接与外部散热器件接触传热;所述内部键合金丝用于连接互联输入端和功能管芯上的电极,实现对功能管芯的电路输入;所述互联输入端采用键合基板与垂直插拔式铜管结构,实现对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的功率输入。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管芯的电极采用蛇形等列递减阵列结构。
进一步的,电极宽度在10um-200um之间,厚度在1um-8u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管芯材料为SiC和金刚石材料的任意一种,厚度为80um-500um。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外壳材料采用氮化铝陶瓷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外壳需保证功能管芯的电极处于裸露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内部键合金丝为阵列等间距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互联输入端材料为铜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框架外壳和互联输入端采用银铜焊料集成;利用金锡焊料将功能管芯和框架外壳集成;采用通用键合机实现内部键合金丝,完成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的制备。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管芯设计有电极PAD区和与外壳集成PAD区;所述框架外壳设计有与功能管芯集成PAD区和与键合基板集成PAD区;所述互联输入端的键合基板上设计有PAD区,其长度与功能管芯的电极PAD区长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优点为:(1)本发明采用采用蛇形等列递减阵列结构实现功能管芯电极的制备,具有热分布的更均匀特性,提升热源功率密度;(2)框架外壳采用内嵌结构,使功能管芯直接嵌入框架外壳底部,降低高功率密度热源内部热阻;(3)本发明设计了插拔式铜管的互联输入端,实现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的便捷应用型;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器件可实现高功率密度、低器件热阻和便捷应用等特性,有效满足器件热管理开发领域对高功率密度器件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高功率密度热源器件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电芯谷高频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电芯谷高频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46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机器人用转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外投光画相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