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流线追踪的双钟型尾喷管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50200.4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7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黄蓉;国兆普;马威猛;刘胜;李斌;朱守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11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王雪芬 |
地址: | 10007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流线 追踪 双钟型尾 喷管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流线追踪的双钟型尾喷管设计方法,属于动力技术领域。本发明在设计双钟型尾喷管时,基于流线追踪的思想,迭代设计延伸段型线。一方面,流线追踪获得的型线本身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迭代设计满足了工程应用上的强几何约束。由于利用了流线追踪思想,考虑了强几何约束,利用本发明的方法设计出的双钟型尾喷管在低空状态和高空状态均具有较高的推力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流线追踪的双钟型尾喷管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飞行器飞行速度、高度的不断提高,不同飞行速度下发动机尾喷管的理想构型差异巨大,如在高空飞行时,需将尾喷管进出口的面积比设计的比较高,以提高出口冲量;在海平面飞行时,尾喷管面积比设计的需求又比较低,过大的面积比导致喷管性能下降,甚至发生大范围流动振荡。双钟型尾喷管作为一种高度补偿尾喷管,可在一定工作范围内具有气动自适应性,兼顾高空和海平面的飞行需求。
双钟型尾喷管的型面分为基弧段和延伸段,均需进行气动设计。文献(ActaAstronautica 130(2017)52–59)中提出了一种双钟型尾喷管的直接设计方法,基弧段由圆弧和三次曲线构成,延伸段由特征线法求解射流边界得到。
文献(Acta Astronautica 130(2017)52–59)中提出的直接设计方法获得的尾喷管在高空和海平面均具备较好的推力性能,但是总长度较长,出口面积不确定,在给定出口面积时无法进行反向设计。然而,在工程应用中,常常需要在较短的长度、给定的出口面积等强几何约束下进行设计。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既能具备较好的高空及海平面推力性能,又能满足强几何约束下的双钟型尾喷管设计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流线追踪的双钟型尾喷管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低空状态参数为输入设计最大推力尾喷管型线,作为基弧段基准型线,该基弧段基准型线的出口高度比尾喷管的高度约束小;
步骤二:在基弧段基准型线上设置转折点的初始位置,设置为尾喷管的长度约束的中间位置;
步骤三:基于当前转折点位置求解内外流耦合无粘流场,在计算所得的内外流耦合无粘流场中提取转折点出发的流线;
步骤四:判断所述流线的几何位置是否满足尾喷管的几何约束,包括长度和高度约束:若满足几何约束,则由当前的转折点之前的基弧段和转折点之后的流线构成最终的双钟型尾喷管型线;若不满足几何约束,则进行下一步判断;
步骤五:判断所述流线的几何位置是否高于尾喷管的几何约束,若高于几何约束,则沿着基弧段基准型线向前移动转折点;若低于尾喷管的几何约束,则沿着基弧段基准型线向后移动转折点位置;
步骤六:根据新的转折点位置,返回步骤三,直到获得满足几何约束的最终的双钟型尾喷管型线。
优选地,步骤一中,根据现有的特征线方法设计最大推力尾喷管型线。
优选地,步骤一中,设计的该基弧段基准型线的出口长度不受限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所述的方法设计的双钟型尾喷管。
优选地,所述双钟型尾喷管的型面具有基弧段和延伸段两部分型线,所述基弧段和延伸段两部分型线连接处为所述转折点。
优选地,所述基弧段和延伸段连接处的转折点为凸拐点。
优选地,所述凸拐点用于控制低空状态流动分离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02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