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10487.3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1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双英;魏金祥;崔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云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50;B01D53/56;B01D53/78;B01D53/86;B01J27/185 |
代理公司: |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 代理人: | 章明美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 尾气 处理 系统 | ||
1.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工业废气输送的方向依次设置的预处理单元(a)、尾气催化装置(b)、除硫装置(c)和除脂装置(d);
尾气催化装置(b)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中部设有隔板(12),所述隔板(12)将所述塔体(1)分为上催化净气区和下粉尘分离区,所述上催化净气区和下粉尘分离区之间通过中心筒(2)连通,所述中心筒(2)中设有静电除尘装置(5),所述塔体(1)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出气管(3)和进气管(4),所述上催化净气区中从上至下设有多层环形架,所述环形架固定设置在所述中心筒(2)和所述塔体(1)之间,所述环形架中设有载体(6),所述载体(6)上负载有钙钛型稀土复合氧化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单元(a)包括依次管道连接的水雾发生装置(a1)、荷电发生装置(a2)、气雾混合反应器(a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6)采用以下方法制得:将Ca(NO3)2·4H2O溶于水配置成质量浓度为0.1-1mol/L的硝酸钙溶液,保持恒温45℃,将质量浓度为0.3mol/L的H3PO4滴加至硝酸钙溶液中,Ca与P的摩尔比为1.5-2,滴加完成后,剧烈搅拌20-60min,调节PH值至8-10,继续搅拌1-2h后,静置、过滤、洗涤并烘干,将烘干后的产物研细,放入模腔中加压形成生胚,然后将生胚在200-700℃下煅烧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钙钛型稀土复合氧化物采用如下方法负载于载体:将摩尔比为0.8:0.2:1的硝酸镧、硝酸锶和硝酸钴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质量浓度为0.05-0.4mol/L的La-Sr-Co溶液;将La-Sr-Co溶液中投入PdCl2,Pd与Co的摩尔比为1:5,混合均匀形成浸渍液;将载体完全浸入浸渍液中,真空浸渍后,在120℃下干燥12h,在600-900℃下煅烧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过程为按压强1000kg/cm2缓慢均匀加压,当压力升至14000kg后,停止加压,并在该压力下保持2-10min。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浸渍为两次,每次浸渍时间为1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粉尘分离区中设有锥形筒(7),所述进气管(4)与所述下粉尘分离区的内壁贴紧,所述进气管(4)中的废气从所述锥形筒(7)顶部进入,并沿着所述锥形筒(7)的内筒壁螺旋下降,所述锥形筒(7)的下筒口处设有设有旋涡罩(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2)的上筒口与所述塔体(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筒(2)的下筒口伸入所述锥形筒(7)中,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包括电极棒(9),所述电极棒(9)与所述中心筒(2)同轴设置,所述电极棒(9)上分布有多个电极片(91),所述电极棒(9)和所述中心筒(2)之间设有环形吸附板(10),所述环形吸附板(10)与所述中心筒(2)通过法兰连接,所述环形吸附板(10)上密布有吸附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3)位于最下层的所述载体(6)下方,所述塔体(1)的底部开设有集灰口(11),所述集灰口(11)与所述锥形筒(7)的下筒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硫装置(c)包括池体一,所述水池一内盛放有饱和NaHCO3溶液;所述除脂装置(d)包括池体二(d1),所述池体二(d1)内还设置有若干条冷却管(d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云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云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048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