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及油气回收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714717.8 申请日: 2020-07-23
公开(公告)号: CN111876191B 公开(公告)日: 2022-05-06
发明(设计)人: 汪剑辉;陈叶青;薛恒;吕林梅;陈经;赵强;朱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0G5/02 分类号: C10G5/02;B01D53/04
代理公司: 洛阳润诚慧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3 代理人: 李团胜
地址: 471000 河*** 国省代码: 河南;4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新型 组合式 油气 回收 系统 方法
【说明书】:

一种新型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及油气回收方法,所述的油气回收系统包括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油气进入管路、解吸气进入管路、解吸油气排出管路、尾气排出管路;所述的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和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结构一致,均包括罐体、解吸进口、解吸出口、油气进口和尾气出口;所述的油气进入管路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风机、电磁阀和油气浓度仪。该新型组合式油气回收方法采用在罐体侧面均布设置水平相对的解吸进口和解吸出口,使得水平方向的解吸气流均匀分布,保证吸附剂均匀受热,提高解吸效率,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在控制模块的作用下吸附、解吸工作模式切换进行,实现油气回收连续不停机运行。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油气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及油气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汽油、柴油等燃油的消耗在不断地快速增加,而燃油的挥发性强,在油罐区、罐车装载、卸载、燃油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产生油气,油气处理不当会形成化学烟雾排放到大气中,危及安全生产又污染环境,同时油气的排放必须满足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此必须对油气进行回收。传统的用于油气回收的罐体采用下进上出的方式,并且解吸气从一个进口进入解吸罐进行解吸,但从一个口抽真空解吸时的解吸效果不好,而且解吸时间也比较长,解吸效率低,达不到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及油气回收方法,该油气回收系统采用两个罐体,利用设置在罐体侧面均匀布置且水平相对的解吸进口和解吸出口,使得水平方向的解吸气气流分布更均匀,同时两个罐体吸附、解吸工作模式交换进行,实现油气吸附、解吸的反复循环,连续不停机运行,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及油气回收方法,所述的油气回收系统包括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油气进入管路、解吸气进入管路、解吸油气排出管路、尾气排出管路和控制模块;所述的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和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结构一致,均包括罐体、解吸进口、解吸出口、油气进口和尾气出口;所述的解吸进口和解吸出口水平相对设置在罐体的侧面且均布排列;所述的油气进口设置在罐体的底部;所述的尾气出口设置在罐体顶部;所述的油气进入管路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风机、电磁阀和油气浓度仪,油气进入管路分别与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和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的油气进口连接;所述的解吸气进入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磁阀、换热器、电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解吸气进入管路分别与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和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的解吸进口连接;所述的解吸油气排出管路包括电磁阀、油气浓度仪和真空泵,真空泵与油气浓度仪串联,并通过电磁阀分别与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和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的解吸出口连接;所述的尾气排出管路由尾气主管路、尾气换热管路和尾气旁通管路组成,尾气主管路分别与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Ⅰ和油气吸附/解吸模块Ⅱ的尾气出口连接,尾气换热管路和尾气旁通管路从尾气主管路分支,尾气换热管路与解吸气进入管路的换热器连接。

所述的罐体内设置有吸附剂和金属吸附床层,吸附剂为活性炭、疏水硅胶或分子筛,金属吸附床层为金属格栅板,金属格栅板通过焊接与罐体连接,金属格栅的宽度大于吸附剂的直径。

所述的油气进入管路上的风机、电磁阀和油气浓度仪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的风机为罗茨鼓风机 。

所述的解吸气进入管路上的电磁阀、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的解吸油气排出管路上的油气浓度仪和电磁阀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的真空泵为螺杆真空泵。

所述的尾气主管路上设置有油气浓度仪,油气浓度仪一端连接在罐体的尾气出口处,另一端与尾气旁通管路上的电磁阀连接,电磁阀和油气浓度仪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的尾气换热管路上设置有防止吸附尾气流进罐体内的单向阀,

所述的罐体侧面的解吸进口和解吸出口的数量均大于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47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