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摩托车及其后轮缓冲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13000.7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6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李文发;全初艺;陈晓玲;文宇;汪顶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嘉纳仕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04 | 分类号: | B62K25/04;B62M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吴泽燊;汪庭飞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及其 后轮 缓冲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轮缓冲结构,其包括:后轮、与所述后轮刚性连接的连接盘、以及驱动盘;所述连接盘上设有若干个向所述驱动盘的方向凸出设置的连接柱;所述驱动盘上设有与所述连接盘相匹配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与所述连接柱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缓冲圈;在安装时,所述缓冲圈的内壁与所述连接柱的外壁紧密接触,所述缓冲圈的外壁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紧密接触。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其包括上述的后轮缓冲结构。本发明的摩托车及其后轮缓冲结构能够解决驱动盘与后轮连接位置容易损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及其后轮缓冲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主要是通过发动机、皮带、驱动盘和后轮配合使用,实现后轮的驱动。然而,在摩托车行驶时,后轮会经常与路面上的石块或减速带发生碰撞。由于目前的驱动盘与后轮之间是通过螺栓进行刚性连接,因此,后轮所受到的冲击力将传递到螺栓上,这将导致螺栓在冲击力和驱动盘转动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断裂,更有甚者可能导致驱动盘与后轮的连接位置出现变形,严重影响驱动盘与后轮的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轮缓冲结构,该后轮缓冲结构能够解决上述的驱动盘与后轮连接位置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后轮缓冲结构,其包括:
后轮、与所述后轮刚性连接的连接盘、以及驱动盘;
所述连接盘上设有若干个向所述驱动盘的方向凸出设置的连接柱;
所述驱动盘上设有与所述连接盘相匹配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与所述连接柱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缓冲圈;
在安装时,所述缓冲圈的内壁与所述连接柱的外壁紧密接触,所述缓冲圈的外壁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紧密接触。
采用上述结构的后轮缓冲结构,其在后轮和连接盘刚性连接,所述连接盘再在缓冲圈、连接柱和凹槽的配合作用下,使得驱动盘与所述连接盘柔性连接,从而在所述驱动盘转动时带动所述连接盘转动,最终带动后轮转动,该后轮缓冲结构通过缓冲圈对冲击力进行缓冲的方式,代替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盘与后轮之间直接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有效解决驱动盘与后轮连接位置容易损坏的问题,与此同时,所述驱动盘上设有与连接盘相匹配的容纳腔,用于对连接盘进行收纳,使得本后轮缓冲结构还可以应用到原车改造上,驱动盘与后轮之间的距离保持与原车的驱动盘与后轮距离相同,避免原车改造后还需要对其更换相应的摩托车配件和对其参数进行重新设置。
进一步地,在安装时,所述缓冲圈的外壁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紧密接触,所述连接柱的端面至所述凹槽的内端面之间设有第一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距离为1.7mm~2.0mm。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个连接柱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盘上且靠近所述连接盘的外缘位置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上设有后轮安装孔。
所述连接盘上设有与所述后轮安装孔相匹配的连接盘安装孔;
锁紧螺栓,其与所述连接盘安装孔和后轮安装孔拧紧配合,以使所述连接盘与所述后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盘靠近所述连接盘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锁紧螺栓相匹配的预留孔。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螺栓包括有螺栓头和螺杆;在安装时,所述螺杆位于所述连接盘和所述后轮中,所述螺栓头位于所述预留孔中;
所述预留孔包括预留孔内壁和预留孔端面,其中,所述预留孔内壁与所述螺栓头的外侧壁之间设有第二距离,所述预留孔端面与所述螺栓头的外端面之间设有第三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嘉纳仕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嘉纳仕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30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