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22773.0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15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黄周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姆流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46 | 分类号: | F16K1/46;F16K1/42;F16K27/08;F16K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044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双重 密封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阀芯阀杆组件穿过阀盖伸入阀体组件的阀腔内部,阀体组件的阀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套筒、下套筒、金属阀座,下套筒与金属阀座之间设有软密封圈,金属阀座的内壁、软密封圈的内壁均与阀芯阀杆组件的外侧壁相接触,密封时阀芯与软密封圈、金属阀座同时接触,形成双重密封,因为软密封圈、金属阀座同时与阀芯阀杆组件相接触,故不论是否有介质流入都会有双重密封结构存在,且在阀门密封时阀芯阀杆组件、金属阀座、下套筒同时将软密封圈压紧在固定空间内,将其的变形范围固定,防止了因挤压突出而产生冷流,同时保护软密封圈避免大面积暴露而受到介质的严重冲刷腐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普通软密封调节阀软密封件是安装于阀型上,阀芯分割成两个部件,用螺纹将软密封件夹在中间。此种结构由于软密封材料特性容易被硬颗粒物质损坏,且损坏后由于阀芯部件螺纹咬死维护更换非常麻烦。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9245291名称为《具有软密封结构的大口径调节阀》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软密封结构的大口径调节阀,利用有介质进入而膨胀的平衡密封圈实现软密封,从而实现软、硬双重密封的效果。由上述可知其软密封的前提是有介质进入,产生的原因是平衡密封圈吸收介质产生膨胀。因而在没有介质的情况下就不能达到软密封的效果,而且平衡密封圈长时间吸收介质很容易发生腐蚀。
为此设计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软、硬双密封特性的密封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突破了现有技术的难题,设计了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软、硬双密封特性的密封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包括上套筒、平衡密封环导向套、平衡密封环、阀芯阀杆组件、下套筒、金属阀座、阀体组件,所述阀芯阀杆组件穿过阀盖伸入阀体组件的阀腔内部,其特征在于:阀体组件的阀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套筒、下套筒、金属阀座,下套筒与金属阀座之间设有软密封圈,所述金属阀座的内壁、软密封圈的内壁均与阀芯阀杆组件的外侧壁相接触。
所述阀盖盖设在阀体组件的上方,阀盖利用螺栓与阀体组件相固定,阀盖与阀体组件、上套筒相接触的位置均设有密封圈一,上套筒与下套筒之间设有平衡密封环和平衡密封环导向套,平衡密封环导向套位于平衡密封环的上方,金属阀座与阀体组件相接触的位置则设有密封圈二。
所述金属阀座靠近阀芯阀杆组件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软密封圈的一部分嵌设在凹槽中,软密封圈的另一部分则铺设在金属阀座上并与阀芯阀杆组件的外壁相接触,下套筒将软密封圈紧密压设在金属阀座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密封时阀芯与软密封圈、金属阀座同时接触,形成双重密封,因为软密封圈、金属阀座同时与阀芯阀杆组件相接触,故不论是否有介质流入都会有双重密封结构存在,且在阀门密封时阀芯阀杆组件、金属阀座、下套筒同时将软密封圈压紧在固定空间内,将其的变形范围固定,防止了因挤压突出而产生冷流,同时保护软密封圈避免大面积暴露而受到介质的严重冲刷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中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姆流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西姆流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22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快换式密封面的单座调节阀阀芯结构
- 下一篇:一种阀杆表面挤压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