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矿灾害气体分析专用气相色谱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65200.7 | 申请日: | 201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423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吴玉国;刘晓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煤安博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2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李富元 |
地址: | 030003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综改示范区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灾害 气体 分析 专用 色谱仪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相色谱分析仪器的相关技术领域,一种煤矿灾害气体分析专用气相色谱仪,包括气路管道、三个六通进样阀、一个四通切换阀(11)、三个定量管、三根色谱柱、无死体积三通(10)、热导检测器(14)、氢焰检测器(15)、甲烷转化炉(13),待检验气体以氩气为载体分三路分别连接三个六通进样阀;第一路检验气体经过连接第一六通进样阀(1)的第一定量管(4)定量后连接到第一色谱柱(7)。通过三柱并联同时独立进样,同时借助于阀自动切换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同时进行煤矿灾害气体常量、微量共存时的全组分的快速检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相色谱分析仪器的相关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独立进样,对煤矿灾害气体进行快速、常量微量全组分分析的气相色谱仪。
背景技术
气体分析法是煤矿自然发火早期预测预报的主要方法之一,以CO、H2、C2H2及链烷比、烯烷比等为主的标志气体指标体系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矿山灾害气体分析是保障煤矿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煤矿灾害气体由多组分气体组成,同时常量和微量共存,目前的常规分析分析往往要采用两台色谱仪,即使采用一台色谱仪的也是采用一次进样切换,不仅分析时间较长,而且造成组分之间互相干从而扰影响组分测定的准确性,有可能造成对灾害原因产生误判进而对救灾防爆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一台仪器上,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煤矿灾害气体多组分全分析,保证煤矿安全生产、防止自燃爆炸等灾害的发生,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了现有煤矿灾害气体分析的设备,需要采用两台色谱仪,不仅增加设备投资,操作繁琐,而且增加了分析误差,若采用一台色谱仪切换,不仅延长了分析时间同时造成组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样会增加分析误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矿灾害气体分析专用气相色谱仪,包括气路管道、三个六通进样阀、一个四通切换阀(11)、三个定量管、三根色谱柱、无死体积三通(10)、热导检测器(14)、氢焰检测器(15)、甲烷转化炉(13),待检验气体以氩气为载体分三路分别连接三个六通进样阀;第一路检验气体经过连接第一六通进样阀(1)的第一定量管(4)定量后连接到第一色谱柱(7),第一色谱柱(7)连接到热导检测器(14);第二路检测气体经过连接第二流通进样阀(2)的第二定量管(5)定量后连接到第二色谱柱(8),第二色谱柱(8)连接无死体积三通(10)的一个端口,无死体积三通(10)的另外两个端口分别连接氢焰检测器(15)和甲烷转化炉(13);第三路检验气体经过连接第三六通进样阀(3)的第三定量管(6)定量后连接到第三色谱柱(9),第三色谱柱(9)连接到四通切换阀(11)的一个端口,四通切换阀(11)的另外三个端口分别连接放空的流量调节阀(12)、甲烷转化炉(13)、热导检测器(14)。
第一色谱柱(7)为5A分子筛柱,第二色谱柱(8)为混合填充色谱柱,第三色谱柱(9)为TDX色谱柱。每个六通进样阀的6路阀门都可以分别切换,四通切换阀(11)的四路阀门都可以分别切换。
所述无死体积三通(10)与氢焰检测器(15)连接的一端可以插入氢焰检测器(15)内部。
所述四通切换阀为电磁阀,并且可以编制时间程序来进行自动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三柱并联同时独立进样,同时借助于阀自动切换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同时进行煤矿灾害气体常量、微量共存时的全组分的快速检测。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H2、O2、N2、CO、CO2、CH4、C2H6、C2H4、C2H2常量、微量全组分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煤安博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西煤安博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652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