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应用柔性线圈监测高压电缆互层接地电流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52110.4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035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高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拓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G01K13/00;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广东翰锐律师事务所 44442 | 代理人: | 陈业胜;苏少华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 柔性 线圈 监测 高压 电缆 接地 电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柔性线圈监测高压电缆互层接地电流的装置,包括监测主控模块与电源模块,所述监测主控模块包括:柔性电流采集线圈;积分器,所述柔性电流采集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积分器的输入端连接;模数转换模块,所述积分器的输出端与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MCU微处理器,包括第一至第三输入/输出端、第四接口和第一输入端,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的接口与所述MCU微处理器的第一输入/输出端连接;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数据单元和第二数据单元,所述第一、第二数据单元的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第三输入/输出端连接,并分别与第一、第二服务器连接。该装置体积更小、运行更加安全、使用范围更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压电缆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柔性线圈监测高压电缆互层接地电流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高压电缆的监测装置,一般对电缆的电流数据及电缆温度进行测量,以保证电缆正常工作状态。然而,传统的高压电缆用的监测装置采用铁芯式互感器,重量大、体积大、成本高、安装不方便,存在磁饱和现象,测量范围受限,且CT取能线圈户外使用防水要求高,防水不当易出现内部生锈的情况,容易导致测量误差增大,安装过程受感应电影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传统装置采用CT取能,为装置供电,对线路负荷电流有要求,负荷电流低于50A,装置无法正常工作。装置功耗较高,CT运行时振动大、噪音大,同时CT内产生的涡流易导致线路负荷损失。传统监测采用模拟量方式采集尾管温度,可扩展测温点有限。受限于成本与安装问题,传统装置只采集单一相的负荷电流做代表,而无法全面地监测所有的多相电缆的温度。
此外,在完成监测后,传统监测装置只支持单通道的数据传输,受到具体的电网规约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柔性线圈监测高压电缆互层接地电流的装置,克服上述传统监测装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柔性线圈监测高压电缆互层接地电流的装置,包括监测主控模块与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向所述监测主控模块供电,所述监测主控模块包括:
柔性电流采集线圈,所述柔性电流采集线圈设置于高压电缆上,用于对电缆的电流进行监测和采集;
积分器,所述柔性电流采集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积分器的输入端连接,将采集的电流数据进行微分得到微分数据;
模数转换模块,所述积分器的输出端与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将微分数据进行模数转换;
MCU微处理器,包括第一输入/输出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输出端、第三输入/输出端、第四接口;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的接口与所述MCU微处理器的第一输入/输出端连接,将所述微分数据传输至MCU微处理器;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电源模块通过第四接口向MCU微处理器供电;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电缆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温度数据通过第一输入端传输至所述MCU微处理器;
第一数据单元,所述第一数据单元的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连接,并与第一服务器通讯连接;通过MCU微处理器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将微分数据传输至第一数据单元,再通讯发送至所述第一服务器;同时所述第一服务器发送指令至第一数据单元,并由第一数据单元的接口传送至MCU微处理器;
第二数据单元,所述第二数据单元的接口与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端连接,并与第二服务器通讯连接通过MCU微处理器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将微分数据传输至第二数据单元,再通讯发送至所述第二服务器,同时所述第二服务器发送指令至第二数据单元,并由第二数据单元的接口传送至MCU微处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拓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拓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521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