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自诊断方法、车载智能系统及自诊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21966.1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6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礼;朱鹏波;韦恩祥;温小锋;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诊断 方法 智能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自诊断方法,包括:车载智能系统向TBOX发送诊断指令以控制所述TBOX读取节点的故障信息;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接收所述TBOX反馈的故障信息;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根据所述故障信息查询诊断策略;当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查询到诊断策略时,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根据所述诊断策略对故障进行修复;当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未查询到诊断策略时,所述车载智能系统将所述故障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以控制所述云服务器查询诊断策略,并根据所述云服务器反馈的诊断策略对故障进行修复。采用本发明,可有效地对故障进行排查、分析及确认,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给出建议的解决方案、自主尝试修复故障,减少整车厂在售后的人力与资金投入,降低整车故障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自诊断方法、车载智能系统及车载自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电子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时下热门前沿技术,在娱乐、汽车、医疗等行业领域已被广泛应用。而在汽车行业,人工智能主要体现在娱乐及驾驶方面,而真正应用于汽车自诊断方面的成熟技术方案较少。
现有技术中,对于汽车零部件故障的检测与问题排查以及维修,通常都是由售后或者4S店专业人员通过诊断仪读取整车故障码以初步排查问题出在哪个节点,然后再通过诊断技术对该节点各项功能进行验证以确定问题所在,这无疑增加了售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增加整车厂在售后的人力成本。
另外,就目前掌握的技术方案而言,大多数的方案采用诊断技术对故障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问题所在,但未就问题给出维修建议或者通过自身系统尝试修复;与此同时,对车载零部件的可能出现故障或者使用寿命做出预估算,并未能真正体现人工智能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载自诊断方法、车载智能系统及车载自诊断系统,可有效地对故障进行自主修复。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自诊断方法,包括:车载智能系统向TBOX发送诊断指令以控制所述TBOX读取节点的故障信息;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接收所述TBOX反馈的故障信息;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根据所述故障信息查询诊断策略;当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查询到诊断策略时,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根据所述诊断策略对故障进行修复;当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未查询到诊断策略时,所述车载智能系统将所述故障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以控制所述云服务器查询诊断策略,并根据所述云服务器反馈的诊断策略对故障进行修复。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诊断策略用于记录故障检测方法、故障确认方法及故障修复方法;车载智能系统根据诊断策略对故障进行修复时,先根据所述故障检测方法对故障进行检测,再根据所述故障确认方法及检测结果对故障进行确认,最后根据所述故障修复方法及确认结果尝试对故障进行修复。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车载自诊断方法还包括:所述车载智能系统及云服务器分别记录故障修复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车载自诊断方法还包括: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接收节点的实时状态信息;当所述实时状态信息与车载智能系统或云服务器所记录的故障修复过程中的任一相关信息匹配时,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根据所述实时状态信息及相关信息分析所述节点是否存在故障;当所述车载智能系统分析到所述节点存在故障时,所述车载智能系统向TBOX发送诊断指令以控制所述TBOX读取所述节点的故障信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车载自诊断方法还包括: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接收车辆的实时参数信息,所述实时参数信息包括节点使用时长信息或车辆行驶里程信息;当所述实时参数信息达到预设值时,所述车载智能系统根据所述实时参数信息预测出已达到使用寿命的节点,并向用户发送提示信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车载自诊断方法还包括:当故障无法修复时,所述车载智能系统将修复结果反馈至用户。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车载自诊断方法还包括:当所述云服务器未查询到诊断策略时,所述云服务器将故障信息反馈至用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19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