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幅桥梁双吊点桥检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58234.2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1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禄;龚辉;付雷;任文鹏;周瑜;宋澄宇;朱晴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桥梁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10 | 分类号: | E01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石诚 |
地址: | 550001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幅 桥梁 双吊点桥检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幅桥梁双吊点桥检车,包括有主牵引车,主牵引车上连接有折叠式悬臂,折叠式悬臂的下端连接有吊篮;与主牵引车相对的另一侧设有龙门架,龙门架横跨在双幅桥梁的中间间隙上,龙门架立柱的下端设有副牵引装置,龙门架的顶端为横梁,横梁上设有提升装置,提升装置经提拉绳与吊篮的一端连接。本发明为双幅桥梁的专用桥检车,结构稳固,安全性高,成本低,且具有同时适用于建设中的双幅桥梁和运行中的双幅桥梁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检车,特别是一种双幅桥梁双吊点桥检车。
背景技术
我国已建成桥梁数量已超过80万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役桥梁的基本状况逐步下降,为确保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必须对其进行定期检测、维修。在对一些高险桥梁的检测、维修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桥检车来完成,目前常用的桥检车主要有吊篮式、桁架式和混合式三大类,这类桥检车主要由牵引车辆系统通过液压系统搭建一个悬臂式工作平台,以便于检测、施工人员通过桥面到达梁底进行桥梁检测、加固相关工作。这类桥检车多为单吊点结构,在工程运用中晃动明显且事故频发,且受悬臂结构体系影响,平台系统一般刚度要求高,造成整个结构相对繁重,且设备维修和维护成本高,并且,受结构影响,这类桥检车下端的吊篮无法大重量的承载,因为,大重量容易引发侧翻等风险。
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现目前出现了双吊点的桥检车,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其结构通常是在梁桥上设置龙门架,通过在龙门架两侧各设1个吊点,用于悬吊下端的吊篮,但是,这类桥检车的龙门架横跨桥面,阻碍交通运行,只适用于还未投入使用的桥梁检修;此外,当现有的双吊点桥检车用于运行中的桥梁检修时,由于桥梁边上存在路灯等障碍物,这类自制的双吊点桥检车根本无法在桥面上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幅桥梁双吊点桥检车。本发明为双幅桥梁的专用桥检车,结构稳固,安全性高,成本低,且具有同时适用于建设中的双幅桥梁和运行中的双幅桥梁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双幅桥梁双吊点桥检车,包括有主牵引车,主牵引车上连接有折叠式悬臂,折叠式悬臂的下端连接有吊篮;与主牵引车相对的另一侧设有龙门架,龙门架横跨在双幅桥梁的中间间隙上,龙门架立柱的下端设有副牵引装置,龙门架的顶端为横梁,横梁上设有提升装置,提升装置经提拉绳与吊篮的一端连接。
前述的双幅桥梁双吊点桥检车,所述提升装置为卷扬机。
前述的双幅桥梁双吊点桥检车,所述横梁的一端经转轴连接在龙门架一侧的立柱上,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翻转电机,横梁的另一端经螺钉连接在龙门架另一侧的立柱上。
前述的双幅桥梁双吊点桥检车,所述提升装置设于龙门架靠近翻转电机一侧的立柱的顶端,横梁中部设有滑轮,所述提拉绳从滑轮的上侧绕过后垂直向下与吊篮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双幅桥梁的桥面为依托,在双幅桥梁之间设置龙门架,从而获得一个吊点,与另一侧传统的悬臂式桥检车相结合,形成了双吊点结构,极大的增加了桥检车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并且,由于龙门架横跨在双幅桥梁之间,吊点受力在龙门架的中部,因此,龙门架一侧无需强大的配重来维持平衡,从而使得龙门架可以简化结构,并且,双吊点的结构使得悬臂式桥检车一侧的悬臂以及吊篮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刚度要求,从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成本;
2、本发明通过将龙门架的横梁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在立柱上,并连接翻转电机,当桥检车移动过程中遇到路灯或者双幅桥梁之间的连接带等障碍物时,横梁可以像停车场道闸一样抬起,从而避开障碍物,使得在修建中的桥梁或者运行中的桥梁上均能实现桥梁检修,并且,由于桥面正上方没有龙门架的阻挡,使得对运行中的桥梁进行检修时,不会阻碍交通的正常运行;
3、本发明通过将提升装置设置在龙门架的立柱上,提拉绳经横梁中部的滑轮转向然后与吊篮连接,减轻了横梁的重量,横梁翻转时更轻松,更容易,对翻转电机等设备的强度要求更低,成本更低,且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桥梁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桥梁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82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