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井产能评价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63967.9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24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宾;江同文;肖香姣;贾伟;郑广全;伍轶鸣;张建业;赵小军;唐永亮;吴燕;滕起;赵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G06Q10/0639;G06Q50/06;G06F17/11;G06F30/2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芳;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井 产能 评价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气井产能评价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确定二项式产能方程;根据分别基于气藏模型和气井井筒模型获得的多个历史时刻下的地层压力和井底流压,通过一点法无阻流量方程,计算生成一点法无阻流量预测趋势;根据地层压力,及当前的二项式产能方程,计算生成二项式无阻流量预测曲线;对当前的二项式产能方程的系数进行调整,重新计算所述预测曲线,直至当前生成的预测曲线与所述预测趋势拟合,以获得修正二项式无阻流量预测曲线,并进行气井产能评价。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实现结合气井生产历史数据,通过一点法产能趋势修正初始的二项式产能方程,获得更精准的产能方程,进而消除了开发初期产能初期偏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天然气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井产能评价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气井的产能评价是气井生产动态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气井生产能力、确定合理工作制度的必要手段。
目前普遍采用的产能计算方法为系统试井法。系统试井法基于稳定渗流理论,结合井下实测资料,建立气井的二项式产能方程,计算得到绝对无阻流量以表征气井的生产能力。
然而,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气井生产状况及地质特征复杂等因素,实际系统产能测试过程难以达到稳定测试条件,导致二项式产能方程出现负斜率等情况,产能评价结果准确率低,不能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气井产能评价方法及设备,以提高产能评价结果的准确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气井产能评价方法,包括:
根据测量获得的测试数据,确定二项式产能方程,所述测试数据包括气井在多个测试时刻下的实际地层压力、实际井底流压和实际产气量;
根据基于气藏模型获得的多个历史时刻下的第一地层压力、基于气井井筒模型获得的所述多个历史时刻下的第一井底流压、以及一点法无阻流量方程,计算生成一点法无阻流量预测趋势;
根据所述多个历史时刻下的所述第一地层压力,以及当前的二项式产能方程,计算生成二项式无阻流量预测曲线;
对当前的二项式产能方程的系数进行调整,并返回执行所述根据基于气藏模型获得的所述多个时刻下的第一地层压力,以及当前的二项式产能方程,计算生成二项式无阻流量预测曲线的步骤,直至当前生成的二项式无阻流量预测曲线与所述一点法无阻流量预测趋势拟合,以获得修正二项式产能方程及与其对应的修正二项式无阻流量预测曲线;
根据所述修正二项式无阻流量预测曲线,进行气井产能评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根据基于气藏模型获得的多个历史时刻下的第一地层压力、基于气井井筒模型获得的所述多个历史时刻下的第一井底流压、以及一点法无阻流量方程,计算生成一点法无阻流量预测趋势之前,还包括:
根据测量获得的气井在所述多个历史时刻下的产气量构建所述气藏地质模型;
根据测量获得的气井在所述多个历史时刻下的压力值、温度值与产气量构建所述气井井筒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二项式产能方程为其中,pr为地层压力,pwf为井底流压,q为产气量,A为第一系数的取值,B为第二系数的取值;
所述对当前的二项式产能方程的系数进行调整,包括:
对当前的二项式产能方程的第一系数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定义初始的附加表皮;
结合当前的附加表皮,分别基于所述气藏模型和所述气井井筒模型,计算获得气井在所述多个历史时刻下的第二井底流压和第三井底流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39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化进水电磁阀及实现方法
- 下一篇: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