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栅式3D的对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1566.3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5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何小祥;陈珉;黎守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晶砂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22 | 分类号: | G02B27/22 |
代理公司: | 成都知集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6 | 代理人: | 李位全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位 平板显示屏 光栅式 视点 光栅 视差图像 视频数据 多视点 显示列 观看 混乱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栅式3D的对位方法,利用的平板显示屏与光栅之间的对位情况调整平板显示屏上显示待显示左右视差图像视频数据的起始显示列,既克服了双视点情况下的伪立体,又克服了多视点情况下的视点混乱;保证了观看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栅式3D的对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希望能够真实地还原现实世界的三维信息,故二维平面显示在某些方面已不能满足人们视觉的需求,因此三维立体显示成为了显示领域的发展热点。基于各种立体显示技术研制出来的立体显示器能将场景的三维空间信息全部再现,使观看着能观看到浮现出屏幕外、伸向纵深、并具有身临其境效果的3D立体影像。
目前的3D立体显示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观看者佩戴的眼镜/头盔式立体显示器,另一种是无需佩戴的助视工具的自由立体显示器。自由立体显示器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其中光栅式自由显示器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无需佩戴辅助观看设备及立体显示效果好等特点。
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光栅式3D)是基于双目视差原理的三维立体显示技术,所谓双目视差是指人两眼间有一定的瞳距,在观看物体时左眼和右眼所接收到的视觉图像略有差异,大脑将含有细微差别的左、右眼图像融合产生有空间感的立体图像。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可分为狭缝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和柱透镜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两类。
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光栅式3D)采用了双视点技术、多视点技术和头部跟踪技术,其中双视点技术即单个光栅节距下只有两幅视差图像信息,根据双目视差原理,只需两幅不同的视差图像就能够获得具有立体效果的图像,如图1所示,双视点技术形成的立体视区范围小、易产生跳变效应;图1中所形成的视区1和视区2,视区1表示观看者眼睛位于该视区时只能看到该视区内的视差图像,同理视区2表示观察者眼睛位于该视区时只能看到该视区内的视差图像,当观看者左眼位于视区1而右眼位于视区2时,就能感知到立体图像;若观看者水平移动一定距离就会使左眼位于视区2,右眼位于视区1,从而产生伪立体。由此可知,双视点技术所形成的左右眼视区固定,观看者只能在相对固定的位置观看到立体图像,缺乏自由度。为了解决双视点技术所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采用了头部跟踪技术和多视点技术,其中头部跟踪技术由于系统较为复杂且只能供单人观看,故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而多视点技术即单个光栅节距下有N(N>2)幅视差图像信息,N幅视差图像交错排列在平板显示屏上,形成视区1、视区2......视区N,如图2所示,借助光栅的分光作用,当观看者水平移动时,总有两个最佳视觉差图像进入左眼和右眼,从而形成立体视觉。在多视点技术下,当观看者左眼位于视区N,右眼位于视区1时产生伪立体,影响观看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此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能够有效避免伪立体情况,保证观看效果的对位方法,该方法不用改变现有的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的结构即可避免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出现伪立体情况,保证观看效果。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在此所提供的对位方法是根据平板显示屏与光栅之间的对位情况调整平板显示屏上显示待显示左右视差图像视频数据的起始显示列。
具体的,平板显示屏与光栅之间的对位情况包括:
精准对位,所述平板显示屏从第一列开始显示待显示左右视差图像视频数据;
第一偏差对位,所述平板显示屏从第一列开始显示待显示左右视差图像视频数据;
第二偏差对位,所述平板显示屏从第二列开始显示待显示左右视差图像视频数据。
进一步,所述平板显示屏第一列与所述光栅之间错位小于二分之一时,为第一偏差对位,所述平板显示屏从第一列开始显示待显示左右视差图像视频数据;所述平板显示屏第一列与所述光栅之间错位大于等于二分之一时,为第二偏差对位,所述平板显示屏从第二列开始显示待显示左右视差图像视频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晶砂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晶砂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15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