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蜗轮蜗杆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20712.3 | 申请日: | 2018-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83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侦;王平;梁建平;刘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蔡正保;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蜗轮蜗杆机构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蜗杆 轴承组件 弹簧 弹簧组件 壳体 本实用新型 钢片弹簧 弹簧座 蜗轮 啮合 汽车技术领域 壳体连接 蜗轮蜗杆 振动能量 贴合 串联 转动 噪音 体内 吸收 | ||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蜗轮蜗杆机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壳体(1),蜗轮蜗杆机构包括蜗轮(2)、蜗杆(3)、轴承组件和弹簧组件,所述蜗轮(2)和蜗杆(3)相啮合地安装于壳体(1)内,所述蜗杆(3)的一端通过轴承组件与壳体(1)连接,所述弹簧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和轴承组件抵靠,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组件包括依次抵靠的弹簧座(61)、弹簧一(62)和弹簧二(63),所述弹簧二(63)为钢片弹簧,所述弹簧座(61)相对壳体(1)抵靠并固定,所述弹簧二(63)的端部与轴承组件抵靠并始终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蜗轮蜗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二(63)包括簧片一(631)、簧片二(632)、簧片三(633)和过渡部(634),所述簧片一(631)和簧片二(632)以及簧片二(632)和簧片三(633)之间均通过弧形过渡部(634)一体连接并呈三层分布,簧片一(631)和簧片三(633)的端部均向簧片二(632)一侧翻折形成弧形支撑部(635)并与簧片二(632)抵靠,簧片一(631)、簧片三(633)和簧片二(632)之间均具有间隙,所述簧片一(631)的端面具有平面并与弹簧一(62)抵靠,所述簧片三(633)的端面呈弧形并与轴承组件贴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蜗轮蜗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二(63)上包裹有橡胶套(636)。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蜗轮蜗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一(62)为矩形螺旋弹簧,所述弹簧座(61)包括抵靠部(611)、凸块一(612)和凸块二(613),所述凸块一(612)和凸块二(613)分别位于抵靠部(611)的两侧,所述凸块一(612)用于嵌入壳体(1)的凹槽,所述弹簧一(62)的一端套设在凸块二(613)上,所述抵靠部(611)的两侧分别与壳体(1)和弹簧一(62)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蜗轮蜗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相配合的轴承(5)和轴承支撑座(4),所述轴承支撑座(4)包括支撑座半圈一(41)和支撑座半圈二(42),所述支撑座半圈一(41)和支撑座半圈二(42)的两端分别具有相匹配的凹槽和凸台,所述凸台嵌入凹槽内使支撑座半圈一(41)和支撑座半圈二(42)合围形成环形且凸台能够沿凹槽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蜗轮蜗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半圈一(41)和支撑座半圈二(42)均为尼龙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蜗轮蜗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3)的一端套设有筒状的轴承保持套(31),所述轴承保持套(31)伸入轴承(5)内圈并与轴承(5)内圈过盈配合,所述轴承保持套(31)也为尼龙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2071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