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靶向保护性自噬提高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杀伤效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53200.1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8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马洁;韩伟;江海河;聂莉莉;张浩;程诚;沈洁;崔淑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N1/44;A61P35/00;C12N5/09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顾炜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 保护性 提高 低温 等离子体 癌细胞 杀伤 效率 方法 | ||
靶向保护性自噬提高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杀伤效率的方法,本方法涉及生物医药领域。本发明提供细胞自噬抑制剂在制备辅助低温等离子体治疗癌症的药物或提高低温等离子体的癌细胞杀伤作用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发现低温等离子体能够有效诱导癌细胞的凋亡,杀伤非小细胞型肺癌和乳腺癌等癌细胞;低温等离子体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也会引发保护性细胞自噬的产生;以保护性细胞自噬为靶标,通过利用自噬抑制剂抑制细胞自噬,有效提高了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杀伤效率。本发明提供的可以显著提高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杀伤效率的方法,为后续低温等离子体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提高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靶向保护性自噬提高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杀伤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癌症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及多种手段联合治疗,虽然在癌症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副作用也相当显著,且治疗费用昂贵,导致“因病致穷”。据统计,肺癌和乳腺癌是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癌症,且仍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副作用较大,易产生耐药性,预后不理想。
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是固、液、气态之外的物质的第四态,是由电子、离子和中性粒子等多种自由基组成的近似电中性的电离气体。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在生物医疗方面的研究应用备受关注,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等的灭菌、口腔疾病治疗、伤口愈合、生物医疗材料的表面处理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被发现可以有效地杀伤多种癌细胞,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选择性”杀伤癌细胞。研究发现,低温等离子体能够有效诱导多种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能够有效抑制荷瘤动物体内的癌细胞增殖,缩小瘤体,延长荷瘤动物的寿命。与传统的治疗手段相比,低温等离子体治疗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副作用小、作用范围精确、可重复治疗等多方面的优势,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第四大手段。因此,提高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杀伤效率的方法,开发有效的低温等离子体治疗癌症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内物质降解循环再利用的过程,是细胞清除受损和有害物质,维持自身稳态的重要机制。细胞自噬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如饥饿,药物等时,诱导细胞自噬可以帮助细胞存活;当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时,诱导细胞自噬可促进细胞走向死亡。细胞自噬在癌症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靶向保护性自噬提高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杀伤效率的方法。
发明人长期致力于低温等离子体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低温等离子体不仅能够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而且同时能够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以细胞自噬为靶标,通过抑制细胞自噬提高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的方法,为低温等离子体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靶点。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细胞自噬抑制剂在制备辅助低温等离子体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细胞自噬抑制剂在制备提高低温等离子体的癌细胞杀伤作用的药物中的应用。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细胞自噬抑制剂在促进低温等离子体诱导细胞凋亡或提高低温等离子体对细胞的杀伤作用的非诊断和/或非治疗目的的应用。
本发明中,所述自噬抑制剂可以为任何能够抑制细胞自噬的物质。
优选地,所述细胞自噬抑制剂包括3-甲基腺嘌呤(3-MA)、氯喹(Chloroquine)、巴弗洛霉素A(Bafilomycin A1)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细胞自噬抑制剂为氯喹;所述氯喹的添加量为至终浓度为10~100μM。
优选地,所述氯喹的添加量为至终浓度为20~5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532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