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片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1405.0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9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谭丁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丁宁 |
主分类号: | C08L21/00 | 分类号: | C08L21/00;C08L71/00;C08K13/06;C08K9/08;C08K9/00;C08K5/07;C08K5/13;C08K3/16;F24F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1152 海南省海口市国家高***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节能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节能片为片状且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节能片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及第二面的孔;所述节能片由远红外弹性颗粒为原材料经加工制得,所述远红外弹性颗粒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比制得:远红外纳米粉25‑30%、TPR弹性体60‑68%、增韧剂1‑3%、黑色母1‑3%、抗紫外线剂1‑3%、抗老化剂1‑3%;所述远红外纳米粉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比制得:MgCl2 4.5‑5%、AlCl3·6H2O 26‑30%、SiCl4 20‑24%、TiCl4 28‑30%、ZrOCl2·8H2O 14‑16%、YCl3 0.5‑1%、表面活性剂0.5‑1%、乳化剂0.5‑1%、乳化稳定剂0.5‑1%;安装于空调压缩机和蒸发机的热转换器翅片前,能促进冷媒的分子活性化,减轻空调的除湿负担,既不阻碍空调吸风,还能使流通空气以乱流的方式进入热交换器,提升空调热交换器的工作效率,达到节能减耗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设备的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气候变暖趋势越来越显著,特别在夏天,持续高温天气不断刷新纪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普遍安装家用空调设备,此外所有的大型场所也基本都安装了空调系统,空调设备用电比重不断增加,虽然市面上变频空调、节能空调等产品推陈出新,但空调设备用电依旧较高,空调设备的节能技术成为了政府相关部门及空调设备厂商的难题。
如今市面上涌现出了一种节能构件,安装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吸风口,例如专利申请节能构件及节能方法(申请号2017105616600),公开了一种节能构件,能抑制由于空气调节设备内部的脏污等导致设备的电耗变大,该发明有以下两点缺陷:(1)氧化物配方通过搅拌,混合,过筛等工艺而固相合成的陶瓷粉平均颗粒粗,即便球磨20小时以上平均粒径也只在15微米,粉末无法达到纳米级别,固相合成工艺的法向全辐射发射率就会偏低,一般在80%前后;对于设备已使用年份长久,内部出现脏污阻碍空气流通的高龄定频空调会有一定的节能作用,但对于变频空调以及全新出厂的新空调由于辐射率不强,无法刺激冷媒活性化,乱流制造率低等原因,节能效果不明显,限制了应用范围;(2)该发明形状面积693平方厘米-镂空圆孔336平方厘米=357平方厘米的实用面积包裹陶瓷粉,该形状会造成吸风口吸风量的减少,阻碍空气流通,降低吸风效率的同时会减少热交换律,无法达到节能最大化(造型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空调设备用电居高不下的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片,安装于空调压缩机和蒸发机的热转换器翅片前,能促进冷媒的分子活性化,减轻空调的除湿负担,既不阻碍空调吸风,还能使流通空气以乱流的方式进入热交换器,有效地提升空调在原基础工作时热交换器的工作效率,达到节能减耗的效果。
一种节能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节能片为片状且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节能片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及第二面的孔;所述节能片由远红外弹性颗粒为原材料经过热塑成型机加工制得,所述远红外弹性颗粒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比制得:远红外纳米粉25-30%、TPR 弹性体60-68%、增韧剂1-3%、黑色母1-3%、抗紫外线剂1-3%、抗老化剂1-3%;
所述远红外纳米粉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比制得:MgCl2 4.5-5%、AlCl3·6H2O 26-30%、SiCl4 20-24%、TiCl4 28-30%、ZrOCl2·8H2O 14-16%、YCl3 0.5-1%、表面活性剂 0.5-1%、乳化剂0.5-1%、乳化稳定剂0.5-1%。
进一步的,所述孔优选为不规则孔;所述第一面设有隆起,该隆起的设计造成节能片立方面积的增加,富含的远红外纳米粉会更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丁宁,未经谭丁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14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