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烷氧基乙醇的去除或回收方法和(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5998.7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55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何木隆史;天神林隆一;山崎益男;佐藤智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丸善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41/42 | 分类号: | C07C41/42;C07C41/08;C07C41/38;C07C43/13;C07C43/16;C07B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苗堃;金世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烷氧基 乙醇 去除 回收 方法 乙基 乙烯基 制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2‑烷氧基乙醇的去除方法,能够一边抑制(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产量降低一边从含有2‑烷氧基乙醇和(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混合物中容易且有效地去除2‑烷氧基乙醇。该2‑烷氧基乙醇的去除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在含有下述式(1)[式(1)中,R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所示的2‑烷氧基乙醇和下述式(2)[式(2)中,R与式(1)中的R意义相同]所示的(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混合物中添加选自碳原子数7~8的烷烃和碳原子数7~8的环烷烃中的1种以上的共沸溶剂进行共沸蒸馏。R‑O‑CH2CH2OH (1);R‑O‑CH2CH2O‑CH=CH2 (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2-烷氧基乙醇的去除或回收方法和(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制造方法。进一步详细而言,涉及从以2-烷氧基乙醇为原料而制造(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时得到的粗乙烯基醚等这样的2-烷氧基乙醇与(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混合物中去除或回收2-烷氧基乙醇的方法和利用该去除或回收方法的(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乙烯基醚一般通过对乙炔加成醇的反应、以过渡金属络合物等为催化剂的乙烯基醚与醇的醚交换反应、使用羧酸乙烯酯的醇的乙烯化反应等而制造。
这些乙烯基醚的制造方法均以醇为原料,但得到的粗乙烯基醚中残留的原料醇与乙烯基醚形成共沸混合物时,难以通过蒸馏而分离、回收乙烯基醚。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了添加碱金属盐而破坏共沸的方法(专利文献1)。
然而,添加碱金属盐而破坏共沸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因与醇的反应而生成碱金属醇盐,该碱金属醇盐随着蒸馏残液减少而在蒸馏塔底的液体中以固体的形式析出,因此,难以实现连续工艺的实用化等。
另外,已知有通过使用2个蒸馏塔在不同压力条件下进行蒸馏,从共沸组成依赖于压力而变化的共沸混合物中去除醇的方法(专利文献2和3等)。
然而,专利文献2和3中记载的方法难以应用于2-烷氧基乙醇与(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共沸混合物这样的共沸组成因压力而产生的变化小的共沸混合物。进而,在该方法中,由于从第2蒸馏塔上部馏出的共沸混合物的主成分为乙烯基醚,因此,存在乙烯基醚的产量降低这样的的问题。
另外,提出了使原料醇与作为生成物的乙烯基醚进行反应而缩醛化,通过蒸馏将缩醛与乙烯基醚分离的方法(专利文献4)。
然而,由于醇与当量的乙烯基醚因反应而失去,因此,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方法也存在乙烯基醚的产量降低这样的问题。
另外,作为乙烯基醚与原料醇的分离方法,报告了使用含有水的乙二醇或乙二醇单醚作为萃取溶剂进行蒸馏的方法(专利文献5)、使用水或水与苯酚的混合溶剂作为萃取溶剂进行蒸馏的方法(专利文献6)。在这些方法中,均从塔顶得到水与乙烯基醚的共沸混合物,利用倾析器分离成油相和水相。然而,由于这些方法均使用水,因此,存在乙烯基醚被水解而失去,产量降低这样的问题。进而,由于从塔底回收的原料醇含有相应的水分,因此,为了回收、再使用原料醇,需要大量能量,进而需要大量的废水处理。
另一方面,作为不使用水的分离方法,已知有仅使用乙二醇单醚作为萃取溶剂的方法(专利文献7)、使用二醇、二甲基亚砜等极性溶剂的方法(专利文献8)。然而,这些方法在2-烷氧基乙醇与(2-烷氧基乙基)乙烯基醚的分离中选择度低,即使稍微提高相对挥发度也需要非常大量的热量。
进而,无论使用或不使用水,由于萃取蒸馏法一般大量使用萃取溶剂,因此,溶剂成本、装置成本、能量成本增大,难以在工业上实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英国专利第787915号说明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丸善石油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丸善石油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59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